采访中,曾有一位不愿透露公司名称的内地公司消费事业部总经理称:媒体说得那样可怕,如果当时我们清楚配额这回事,那么,做不做数码相机业务还是两说。
配额的不安似乎可以消除,然而,更尴尬的威胁却来自企业自身。这家公司目前正承受着后续投资匮乏的压力。项目负责人称,现在公司是进退两难:如果继续在数码相机上投入兵力,恐怕到头连老本都赚不回来;如果转身便走,撤出成本之高同样令人却步,而公司品牌形象也可能会因此毁于一旦,成为“投机分子”??传到江湖上去,岂不被天下英雄耻笑了去?
??四、突围陷阱
内地厂商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核心技术”。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没有技术就没有发言权”的论调而引发的隐忧始终萦绕。

图1 近几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发展状况 资料提供:CCW Research 2003.06
??数码相机的关键部件有五大部分: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CMOS Sensor)、专用集成电路、彩色液晶显示屏(LCD)、高档非球面镜头和嵌入式软件系统。目前,除了台湾一些厂商可以在CMOS和LCD上略微有些发言权外,其他部件和技术都掌握在日本和美国公司手里。
??这与PC稍有不同。当国内厂商进入PC市场时,“Wintel”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历史使命,在这样一个标准化程度非常高的产业里,PC制造商所具备的差距并不在于技术。
??而目前,数码相机行业依然是群雄逐鹿。各厂商在自己优势领域各有积累,比如光学、成像系统、色彩处理方面等,谁都不可能轻易拱手将主导权让与他人。
??“台湾厂商强在了芯片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和加工能力上,而且,在传统相机上的长期代工业在光学处理方面积累了能力。”李永成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品牌都在台湾有自己的代工厂,如果说数码相机产业有高度标准化的一个环节,只有制造。
??但台湾厂商的机会似乎很难重演。内地在数码相机各个生产环节的配套生产能力之薄弱,使内地品牌羞于提及。仅仅是镜头一项,国内曾经在传统相机上呼风唤雨的“海鸥”“凤凰”等品牌,也只能生产镜片,而这些厂商在数码相机上的积累,强过联想、方正的,恐怕只有光学技术上的积累。
??记者曾经在一家公司的数码相机生产线现场见工人们紧张的忙碌,但看不到生产流程的全貌,而且,这些“生产中”的产品有多少可以摆上柜台。内地厂商号称投资数码相机生产线的企业有2~3家,除了方正科技在2002年8月开工的东莞生产线,据传一向以“敢花钱”著名的京东方也在兴建。一位资深人士猜测,这些生产线可能只是在做收尾阶段的组装流程。
??“不仅仅是CCD、专用集成电路、镜头等产品的制造不可能,就是能把它们按照设计图纸装起来都做不到。”一家国内品牌厂商的负责数码相机业务的副总经理透露,国内曾经有厂商做过这样的努力,采购来元器件,但自己按照产品设计图纸去生产,成品率最高只有20%,而且“奇丑无比”。“从20%提高到99%,简直是开玩笑。”
??而据一位消息人士透露,之所以有厂商投资“没有生产能力的生产线”,是因为国家有关方面曾有一些扶持政策,如果项目立项,会得到另外一些“意外补偿”。
??在技术力量显然要大于市场力量的数码相机行业,技术的掣肘显然让内地厂商相形见绌。但方正科技的喻涛认为,“并非只能袖手旁观”。“最薄弱的技术环节在色彩还原方面,现在没有形成一个决定性影响的标准。”喻涛跟方正研究院就此做过探讨,大家认为依靠方正在彩色照排方面的技术积累,可以在数码影像领域的色彩还原软件上做出突破,而且,“可以达到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