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产品行销往往是内地品牌的“言论资本”。这一也就是过过嘴瘾的“资本”,生存机会却是来自国外品牌放弃低端产品后出现的市场空缺。即使在市面上200万~300万像素的主流产品中,除了价格便宜,国外品牌的品质依然是内地品牌无法匹敌。或许是“嘴瘾”优势并未发挥到极致,国内品牌屡屡语惊四座。
在强调自己的低端应用优势之后,清华紫光数码影像事业部总经理刘洪称,紫光将会在不久后推出500万像素级的产品,刘认为只有“把产品线拉长,才具备跟国外厂商竞争的基础。”
这样的设想在另外一位国内厂商那里却遭冷水泼面。“同样像素级的产品,你会买内地品牌吗?”这家公司数码相机业务负责人反问记者。所谓“低端”,几乎成为内地品牌数码相机任一个层级的产品特质。
“普利华的角色感很强。”一位不愿意透露公司名称的内地厂商的消费事业部总经理不无艳羡。这位人士认为,迄今为止,内地品牌甚至没有成为数码相机产业链的一环。产业分工是全球化制造营销的最根本的特点,而以普利华为代表的台湾厂商在相机上的多年专注和积累,成就其成为产业链条重要一环。
??而这条产业链的上端,数码相机所应用到的技术和部件几乎全部由日本厂商和美国柯达公司把持,台湾个别厂商在CMOS和LCD显示屏上具备了一定的制造能力。用以控制像素的耦合器件(CCD),从公开资料看,目前依然只有索尼、富士、三洋、柯达四家公司可以提供。在产业链的中端,台湾厂商为相机厂商代工生产,多不做自有品牌,而其实力也正在于其精细的模具制造、嵌入式专业芯片制造、规模化生产能力。而内地品牌要做相机,首先就要解决CCD的“温饱”问题。往往,这不仅取决于这些厂商CCD的生产能力,而更要取决于跟代工厂商的关系是否足够“铁”。内地品牌在这条供应链中,几乎完全处于“失语”状态。
?二、“实力”谜团
据前述那位不愿意透露公司姓名的内地某公司数码相机业务负责人介绍,目前,内地品牌数码相机对核心部件的采购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台湾代工厂商,如普利华、亚洲光学、致伸科技等,一种是直接向源头厂商采购,其中,又以第一种方式为主,原因是目前内地品牌的“采购量很小”。据另一位业内资深人士透露,今年4月份联想在推出一款新品时,本来市场反应非常好,但后来却拿不出货,盖是上游部件提供出现障碍所致。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