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IT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仅让用户目不暇接,厂商们也疲于应付。不仅要加紧产品研发进程,还要时刻掌握业界的发展动向,规划好整个产品线的部署。然而再强大的厂商也有失算的时候,甚至可能因此而断送美好的前程。回顾这十年里的发展历程,我们总结了十款最典型的失败之作,这或许能够给当今的厂商带来某些启示。在这些失败的产品中,有些令一度辉煌的厂商最终黯然离开,有些则因为厂商敏锐的应急措施而度过危机,令到失败品只是其产品发展史上的一个小插曲。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所评选的失败之作不仅导致市场竞争的全面被动,更要求产品本身对业界格局以及厂商本身有着强势的影响。否则失败之作真可谓是多如牛毛。当然,不同的用户根据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也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违反发展规律:第一代Celeron与440EX芯片组
Pentium MMX的成功让Intel看到了一条康庄大道,摆脱AMD与Cyrix纠缠的快感更是让其忘乎所以。尽管Pentium II在综合性能方面表现十分出色,但是其高昂的成本却导致主流市场的推广受阻。而为了进一步打压AMD与Cyrix在低端市场的生存空间,Intel必须推出一款低端产品。善于产品线经营的Intel自然不会再次启用Pentium MMX,因为这样做不仅面对K6-2没有胜算,而且无形中会阻碍Slot1接口的普及速度。为此,直接拿掉Pentium II的二级缓存就成为一个最简单的方案。
以往的Pentium MMX处理器也没有二级缓存,甚至K6-2处理器也没有,但是由于主板上提供的缓存条,因此情况就要好得多。但是Slot1平台的I440BX/ZX/LX芯片组因为Pentium II处理器已经集成二级缓存而舍去了对主板缓存条的支持,此时便意味着“阉割”二级缓存的Celeron只有一级缓存可供使用。尽管事实证明这对于浮点性能的影响并不算很大,但是整数性能实在不敢恭维。作为Intel一直以来的品牌机伙伴,当年Compaq、HP、IBM等都拒绝使用Celeron,毕竟那个年代的电脑以商务应用为主,整数性能实在太过重要了。
整数性能极差的第一代Celeron
第一代Celeron的失败直接导致给了AMD重要的喘息机会,此时K6-2迎头而上,将Super7平台发扬光大。更为重要的是,当时芯片组厂商已经被Slot1专利拒之门外,而Socket的死灰复燃显然令VIA找到了生存机会,这也为Intel后续的竞争带来不利,甚至不得不将Slot1与Socket 370授权给VIA和SiS。甚至有市场分析家指出,如果当年Intel跳过第一代Celeron而一举推出具备128KB二级缓存的Celeron A,那么或许就没有今天那样强大的AMD与VIA,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款产品的失败程度。但是历史发展永远没有如果。
既然CPU的性能不佳,那么芯片组就应该作出一些弥补。然而遗憾的是,Intel钦点与Celeron搭配的440EX也表现十分糟糕。82371AB与82443EX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兼容性问题,造成很多硬盘无法顺利打开DMA33。此外,440EX的内存控制器也较为一般,只能支持PC66 SDRAM,在性能方面与EDO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尽管440EX也能够兼容EDO内存,但是当时的ATX设计似乎已经与EDO格格不入,作为一款面向低端市场的产品而言,采用当时高档的SDRAM确实不是明智之举,有些南辕北辙的味道。
历史的尴尬: Intel 440EX芯片组见证了第一代Celeron的失败
在扩充性方面,440EX芯片组也颇受非议。或许Intel不愿意440EX芯片组抢占440BX芯片组的市场份额,这款芯片组竟然最多只能支持3个PCI设备,而且内存插槽也最多只有两个。事实上,当时的低端用户更加看重今后的扩充能力,如此一来自然不受欢迎。其实,Intel推出440EX芯片组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缓解440BX芯片组的压力,并抑制用户的超频行为,当时不具备二级缓存Celeron几乎每个都是超频极品。为了保全高端市场,Intel推出440EX也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对于一款扩充性、可升级性、超频能力都不佳的芯片组,即便其价格上的优势再大,也很难在DIY市场获得认可。
失败指数:★★★★
惋惜指数:★★☆
影响指数:★★★★★
受益厂商:AMD、Cyrix、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