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岿然而坐的霸主沦为台下的叫阵者,柯达的这一幕似乎发生在一夜之间。当惊诧暂时过去,裁员的利空已激不起水波。然而,在波澜不惊的表面下却涌动着一股决定着其存亡的力量。
10月5日,柯达宣布将关闭在英国的一家工厂,并在欧洲裁员870人。距此半个多月前,该公司已宣布要在澳大利亚关闭一座工厂,裁员600人。市场对柯达裁员的消息反应并不大,因为这方面的利空已经出尽。去年柯达就已宣布要在2006年前裁员20%,即大约1.2万至1.5万人。
今年以来,柯达的股价非但没有下跌,反而上涨了30美分,市值也由最低点的60亿美元回升到96亿美元。截止10月4日,柯达的股价表现好于道琼斯30种工业股指数。该公司预期今年利润增长将接近两位数,达到8%。这似乎是对道琼斯的一种嘲弄。就在今年4月初,道琼斯把柯达从其工业股指数中剔除,理由是柯达已是一家风光不再的公司。
数字化盛宴的迟到者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柯达是胶卷行业当之无愧的领袖。然而,进入1990年代,这个巨无霸出现了盛极而衰的先兆。自1992年以来,该公司每年都提取一次性重组费用,总额几乎相当于12年营业利润的一半。
今年1月22日,柯达表示计划未来3年再计提大约15亿美元一次性重组费用,主要用于裁员和关闭工厂。因此,尽管CEO邓凯达信心十足地表示2003年将成为柯达业绩之底,但还是有一些人对柯达的前景感到担忧。
人们的疑虑不无理由。面对数码成像技术的风起云涌,28年前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的柯达却犹豫再三,裹足不前,成为这场数字化盛宴的迟到者。
去年9月,邓凯达公布了柯达的数码战略。他表示,尽管柯达 2002 年 130 亿美元营业收入中的大部分由胶卷业务创造,但它还是决定停止对胶卷业务的大规模投资,把资源转到数码相机及附件、数码医疗成像技术等新业务中。为此,除了大规模裁员,柯达还把股息降低了72%,幅度之大为多年来罕见,其目的是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发展数码业务。
邓凯达用“历史上最大的转折”来形容柯达这次从模拟技术到数码技术的转型。这多少有些无奈。传统胶卷的衰落已不可逆转。在柯达身上,数码技术“创造性破坏”的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甚至威胁到了它的生存。
业内专家指出,自1999年以来,数码技术破坏了许多商业模式,但对旧有技术杀伤最大的却属数码照相技术。1999年,美国市场传统胶卷的销售增长速度仍高达14%。2000年初,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新相机中,数码相机还仅占1/20。2000年底,胶卷需求开始停滞。柯达的判断出现错误,它以为这种状况是整体经济衰退造成的。“9·11”后,柯达胶卷销量大幅下滑。当时美国哀鸿遍野的经济环境加上在胶卷行业多年的养尊处优又蒙蔽了柯达的眼睛。直到2002年底,它才意识到,传统胶卷的盛宴已进入杯盘狼藉的尾声,另一场抢食者更多的盛宴已到酒兴正浓之时,再不冲杀进去,等待它的将是饥饿乃至死亡。
2003年7月,邓凯达对一群分析师说:“现在我们认识到,数码技术的兴起是造成我们在美国市场销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事实上,早在5年前柯达就开始生产数码相机,但只是把它作为热身运动,缺乏长远而明晰的战略。柯达管理层显然低估了传统胶卷市场衰退的速度。1999年其胶卷业务销售收入140亿美元,2003年下降到133亿美元。此前,柯达曾预测胶卷销量年下滑速度大约为7%。今年9月份,邓凯达警告投资者,至少在未来3年内,胶卷需求的下滑速度极可能达到16%。据预测,今年美国的数码相机销量将达到1570万台,而传统相机销量为1060万台。柯达不得不与时间展开赛跑。
将主战场转到数码领域对柯达的心理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在富士胶卷对柯达构成威胁前,在胶卷行业无人可与柯达争锋。在数码技术的冲刷下,其霸主的台基迅速崩塌。
不过,与一些人当初悲观的预测相左的是,在竞争中柯达似乎找到了感觉。据IDC公司今年4月份公布的调查,在全球数码相机市场上,柯达已取代富士,跻身第四,位于索尼、佳能和奥林巴斯之后。而根据IDC 公司8月公布的另一份数据,今年上半年,柯达在美国数码相机市场的出货量是147万台,比2003年上半年增长80%,市场份额由去年同期的15. 3%升至18.3%。与此相反的是,索尼和奥林巴斯等公司的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事实上,柯达去年已在自己的大本营美国超过佳能,仅排在索尼之后。一些分析师认为,鉴于柯达进入数码相机市场相对较晚,取得这样的份额已属不易。
尽管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在既熟悉又陌生的数码环境中,柯达还是努力重新构建自己的领地。该公司预期从2003年至2007年其数码产品和服务的年增长率将达到36%,公司的营业收入年增长可达到7%—8%。邓凯达表示,到明年柯达一半多的销售收入将由数码业务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