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人流之后
赛博又将如何?
在赛博的网站上,目标非常远大:“放眼2005年,赛博的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在业界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国信息产业整合渠道的排头兵。” 这个目标的达成,其中有一条是“拓展全国连锁卖场达500家,以紧密的网络覆盖全国各大中级城市”。北京自然应该是这个宏伟计划的重中之重,能否在北京立足,将直接关系到赛博全国连锁的形象。
同样在国内经营连锁卖场的NOVA,在作为市场经营方进入中关村科贸中心的时候,面临的困难非常明显,但是,NOVA董事长钟琼亮曾表示,“即使只是持平,我们也赚到了,在北京、中关村这样的黄金位置树立起NOVA的标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当赛博在中关村的尝试失败后,屠文祥就面临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局面。据了解,当时赛博与新房东对外经济贸易大楼签定了20年的租约,并支付了首期1300万元的房租,打开北京市场的决心显而易见。
但是,赛博在小营重新开业的时候,仍然遗留着发展的隐患。
尽管赛博强调撤出中关村是因为经营模式水土不服,但是,其他电子市场的经营者很一致地明确表示,规模是制约赛博发展的重要因素。消费者走进赛博,很快就逛完了,缺乏可比性,自然生意冷淡。虽然在小营开业的赛博,在规模上有了很大的扩展,但也只是相对以前在中关村时的规模而言,就经营IT产品而言,小营的赛博也不具备明显的规模优势。实际经营产品的,就只有一二层,仍然无法支撑北京消费者购买IT产品的消费习惯。
在亚运村附近上班的马先生说:“我觉得赛博的作用在于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他解释说,住在亚运村附近或在这里工作,需要购买IT产品时,如果对产品品牌、性能、价格等不熟悉,可就近去赛博、鸿利多了解一下行情,大致掌握了之后再到中关村去“淘货”,以买到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NOVA中关村科贸电子城总经理祈燕就曾表示,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淘货”本身就是乐趣。
北京海通新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赛博二层设有经营点,公司经理吕进中对于赛博的新计划表示赞同,“这样会提升客流量,反而是件好事。”在那里经营了半年多,吕进中感觉人流不大,但是周边消费者购买力不错,消费层次比较高,对价格不敏感。
按理说,有这样的客观优势,赛博已经占有地利,但是“赛博整个操盘模式有问题,宣传和市场管理不及中关村;而且,市场内商户少,缺乏竞争意识,规模限制很明显。”吕进中说。既然这样,海通为什么坚持在赛博设点呢?他说:“海通规模很大,在所有卖场都设有精品间,树立专业形象。公司出于战略考虑在赛博布点,可以起到宣传作用。”实际上,对于海通来说,在赛博的收益是隐形的,即宣传公司形象,同样是花钱宣传,海通认为布点的方式能够抓住更多有效用户。不过,吕进中并不知道赛博在招商中的名称变化,对于是否更名或者两块牌子各自为战,他认为需要关注。
然而,不是所有的商户都是像海通这样并不在意赛博的利润回报。有业内人士认为,因为目前电子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想做好甚至坚持下去都很难,所以赛博拿出3~5层来经营服装百货,希望借此增加客流。如此这般也许真的可以提升人流量,可是,如今的赛博已经不是当初为先进模式和理念锲而不舍的赛博了;无论赛博更名与否,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百货商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