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低音的效果
这个噱头不是某个厂商制造的,而是众多前赴后继的白痴媒体创造的。
我们常常可以在评测中看到这样的字眼??“虽然不能对其低音效果报以太高的期望,但在XXHz的信号回放中,音箱依然发出了清晰的声音,作为小型的低档产品,这个效果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我们不怀疑他们听到了声音,但问题是,他们听到了什么?
实际上,对于多媒体音箱来说,很低的频率是根本不能回放的,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音箱先天设计本身的原因,扬声器的基本参数中有一个f0参数,代表的是扬声器的最低谐振频率。低于这个频率的声音,扬声器是无法发出来的??这不意味着低于这个频率,扬声器就不动了,而是指扬声器此时的功率转换效率太低,根本不足以使振动转变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强度。
而使用各种复杂的倒相结构,由于是气体振动发声,所以可以延展低频的下限,但是,这种延伸也是有限的,一般不会超过同尺寸闭箱下限的0.7倍。结合F0参数,一般来说,如5寸书架箱的低频下限,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60Hz。
正因如此,所以有些产品,例如BOSE的很多低音炮干脆采用的是带通结构而非低通结构,就是为了滤掉极低频的无效振动,以消除杂音。
其次,就算音箱能够回放很低的频率,能不能听得到还是个问题。
要保证某个频率的声音被原汁原味的听到,则以长方形房间为例,其最远的两面墙之间的直线距离至少要达到声波波长的一半。因为声波会经过墙面的反射,再行叠加,形成高频驻波。如果不能保证这个基本的距离,则此时,虽然音箱在回放某一频率的声音,但我们的耳朵听到的却已经是比这个频率高得多的一个频率了。而如果要保证低频的量感比例正确,则最近的两面墙之间的距离也必须达到波长的一半。
不要说20Hz或30Hz,就说40Hz这个在很多评测人员看来似乎”很容易“回放的频率,它的波长一半为4米左右。要听到,还是不太过困难。但要保证完全正确,你的房子高度有4米吗?
听什么听啊……
那么,很多人信誓旦旦的“听到”甚至低达“25Hz”的声音,而且“量感很充沛”,他们究竟听到了什么?
他们听到的是高频谐波。是失控的扬声器生成的高频谐波和在环境中经过反射叠加进一步形成的谐波。这种“优秀”产品是不折不扣的烂货!
正因如此,BOSE才会在自己的小型低音炮上采用带通设计,干脆的滤掉下端的声音,因为BOSE的设计师明白,这种声音“听到”还不如“听不到”的好,它们是不折不扣的杂音。
很多的评测文章动辄谈论低频,但有多少人真的认清了?说到扬声器的失控,居然有很多评测人员将在低音回放时看得到扬声器“振动”的音箱视为低频优秀?不想一想??回放50Hz的信号就意味着扬声器振膜每秒钟要完成50个完整冲程的运动,人眼睛的反应速度才有多快?超过24桢/秒的变化,人眼已经无法分辨,又怎么能看得到50Hz的剧烈振动?
能够用眼睛看到扬声器振膜在“抖动”,说明此时扬声器已经完全失控,在振动后不能迅速恢复原位了,还好什么好啊?!
结语,为什么写这篇东西
这篇文章其实并不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
这篇文章是写给厂商看的。做生意应该踏踏实实,适当的宣传并无不可,但“忽悠”人来赚钱难道不觉得良心有愧?甚至将本属错误的东西写成如神赐恩物,难道不怕百年之后堕入拔舌地狱吗!?
别忽悠了,再眩目的把戏,也总有人能看破。别把HI-FI那一套邪教作风拿过来了。
这篇文章最终的目的,是给媒体编辑们看的。其实,说很多人是枪手,真的是冤枉了他们,他们只不过是不懂,真的不懂,和广大的普通用户一样什么都不懂,但他们的身份又要求他们必须勉为其难的去装作很懂。于是,他们先是稀里糊涂的被人家“忽悠”,然后再自以为然的去替人“忽悠”,迷惘之中,无心之中变成了奸商的帮凶。
只是,凡事都适可而止吧,不懂不是过错,但不能永远不懂啊。前不久,IT168的一位编辑写了一篇盖世奇文,我在本站论坛上写的“挑错文章”居然就写了1千多字之长。这样的文章拿出来给菜鸟看,难道不怕被诅咒而做噩梦吗?
没有人什么都懂,但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去用心学点东西,多少让自己变得聪明一些,不是吗?
这篇文章里涉及到的这些东西,可能是近一段以来媒体们忽悠最多的,因为他们自己先被忽悠了,晕晕乎乎之中,接着去忽悠读者,还自以为做了一件大好事情。背上了枪手之名还莫名其妙。冤啊。
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