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是独乐乐,还是众乐乐? |
终端同样有些问题,众所周知,现在的最终经销商一般都会代理多个品牌,他们主动向消费者推荐哪个品牌的产品,对销量和知名度都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这样很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如果为了刺激他们而增加返点,则很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进驻传统商场或家电卖场看起来不错,但是这类商场回帐周期长、运营成本高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且由于本身不对口,一些适合IT产品的促销活动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支持。此外还存在商场打折破坏价格体系、损及渠道利益的事,但凡种种,都应该考虑在内。
各种方式都有困难,如何很好地把握、化解这些难题,将其为自己所用,这也是考虑新品牌的一个难题。
3、谁适合推新品牌
对于这个问题,最标准的答案是--“有钱的公司”。不过,商人不做赔本的买卖,要想靠品牌来赚钱,以下的两类厂商似乎更有优势一些:
一类是国外品牌的国内总代,比如代理iRiver的三奇承信,曾代理iPod的天雄伟业等、他们的优势在于拥有忠诚的渠道、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架构。但是这些厂商虽然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对最终消费者而言却属于陌生者,而且很可能已经有了思维定式,要完成思维转换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下属经销商到底是忠于其代理的品牌(或者说忠诚于利润),还是忠于公司自身,毕竟代理跟着产品走的事情很常见也很正常。 如果在推出新品牌之前先进行一些适当的宣传,能让消费者在其公司名称与所代理品牌间形成一种关系印象的话,从幕后走到台前时会容易许多。
另一类是拥有生产能力的工厂,此前已经有信利、魅族等先例。显而易见,他们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而且可以起到“借鸡生蛋”的效果--向消费者介绍产品时可以说“××的那款卖得最好的就是我们给生产的”。
|
 |
▲ 魅族的某款MP3,看起来是不是很眼熟呢? |
不过“左手代工,右手品牌”的操作难度比较大,客户与自有品牌的利益很容易发生冲突,而且一旦羽翼渐丰,代工部分的营收必定受到很大影响,从整体来考虑是否能赚到更多的钱也需要多打打算盘。
总体来讲,大家的机会是均等的,只不过这两类厂商可以走得比别人快些而已。
5、 真正的机遇在于产品
这个年头最流行的一个词叫“炒作”,这一点从各媒体标题中铺天盖地的“惊曝”、“内幕”、“独家”之类词语便可知一二。新品牌的诞生也离不开媒体,那么是否也需要大肆炒作呢? 出乎意料的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业内的朋友答案非常一致:“不要”。
在中低端市场颇为成功的台电前操盘手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只要产品好,渠道上能露脸,媒体自然关注。”这其实是最关键的地方,想要真正成功,一款有特色的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如今MP3的同质化异常严重,这是新品牌的难处,也是新品牌的机遇。
iRiver的太空船、爱国者的月光宝盒都是一时的经典,但这并不意味它们就是终点。
后话
现在看来,说MP3“没有迟到者”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还有足够的利润,足以支撑一个新品牌的运作,如果当它成长到“薄利”甚至“微利”的时候,也许就没有人这样说了。
其实无论是自行生产还是找人代工,国内的MP3厂商都不能直接摆脱控制,MP3的价格受控制芯片厂商(如SIGMATEL或PHILIPS)和存储芯片厂商(如三星、东芝)影响很大,如果在些比较核心的方面有所突破,那才是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