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苏州参加EMAX大展时,与一位深圳的业者相谈甚欢。席间他表示,将在2004年底杀入MP3市场,听其口气颇有志在必得之意。在座几人闻听此言皆是面面相觑,因为虽然MP3市场真正红火起来只有两年时间,但是给人的感觉已经过了成熟期,在这个时候仍然去推新品牌,会有几分成功的把握呢?
从市调机构的统计数据中,才知道原来的感觉是完全错误的-- 据CCID数据显示,2003年国内MP3播放器市场总销量177.3万台,销售额15.55亿元;2004年仅上半年销量就达到141。万台,同比增长277.6%,销售额达到11.3亿元,同比增长194.8;据某媒体数据中心统计,2004年10月国内用户最关注的品牌中,前十名的所占总比例也不过55.5%,而且此份额正逐渐下滑。
 |
▲ 这张饼,有多少是给新品牌留的呢? |
显而易见,尽管市面上已经有了数百个MP3品牌,但由于销售额基数很大,即使按照概率,这些新品牌也能分一杯羹了。但是,多分些还是少分些、分几天还是分几年,这里面都有很大的玄妙,笔者在与一些业者探讨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在此整理于下,与各位共享。当然,每个人所知有限,也希望各位看官能留下您的真知灼见,以期共勉。
1、MP3品牌怎么打?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多选的,而且也极易寻找,从目前已经获得大成或者小成的品牌身上稍作总结即可得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宣传主打型。这一类型的典型有爱国者、明基等厂商,它们深谙品牌运作,充分利用先前在其他产品领域中获得的知名度来迅速占领市场。它们的特色在于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灯箱、报纸、杂志、网站……甚至免费发放的手提袋,总会让你在不经意中就看到一个同样的名字到处出现。走这条路线的厂商因前期投入巨大,对于新进厂商而言是个比较大的考验。 除了资金需求较大之外,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也非常重要。比如2004年大恒IT推出的“ZINO”品牌,虽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声势浩大的“ZINO唱游音乐空间”宣传活动,而且还请了达达乐队捧场,但却没能摆脱人走茶凉的结果。
▲ 火爆的活动场面,是为达达,还是为ZINO?
另一类品质主打型。这一类型的典型以韩系的iRiver与美系的苹果iPod为典型,二者一攻内,一攻外,从品质而言几乎所向披靡。iRiver上市之初便打出“媲美CD的音质”,一举打破MP3音质不好的说法,对整个业界都是一种震撼。在音质上获得一定的成功之后,iRiver并没有裹足不前,而是努力在产品的功能上进行突破,比如为MP3增加时钟、摄像头等功能,抛开实用性暂且不说,这种持续创新本身,就是品牌生命力的体现之一。
 |
▲ iRiver的经典之作“太空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