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台手机厂商从对内地出口开始向建厂过渡,做法日益巧妙
手机投资泡沫再起
新京报几天前,一则广为流传的消息又一次震撼了手机业脆弱的神经,该消息称,新疆新天地公司将与韩国SKTeletech合资在新疆乌鲁木齐建手机厂,计划首期投资6000万美元,生产CDMA手机。为证实此消息的准确性,本报记者向各方求证,未料却激起手机业诸多人士的感慨。
一位国产手机厂商副总当天就对本报记者说,“这怎么可能?合资双方哪家都没有CDMA手机牌照,除非只出口而不在中国市场销售,或者是为其他品牌做OEM、ODM。”
另一家广东手机厂商市场部经理义愤填膺地说,“国家明明只批准了30多家手机厂商,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手机起码有五六十个品牌,我都不知道为何还要两三个月就冒出一家手机厂来,而且每家都是大企业投资的。”
事实上,几个月来,惊天动地式的手机投资热潮确实在重现。去年,金正、创维等一批国有或民营企业呼啸着要从家电业杀入手机业,甚至小天鹅这样的ST上市公司也紧锣密鼓地酝酿手机业务。
而从去年年底开始,业界又不断传出更可怕的消息:实力更强的韩国、台湾地区厂商加紧渗入中国内地市场,例如台湾最大手机代工企业鸿海曾被爆出在山西欲投10亿元建手机厂;台湾第4大企业集团联华神通曾和CECT开始合作,在内地推出自己的手机;LG、VK等都在去年开始以自有品牌在华销售手机;泛泰、泰信、星王等韩国二流厂商也将制造基地搬迁到中国内地。几乎所有的韩国、台湾地区手机厂商都开始在中国内地市场酝酿投资建厂行动。
韩台大户本地化生产
前述那位国产手机厂商副总对此表示深深忧虑,他说,“对于国内家电企业、IT企业进军国内手机业,我一点都不担心,它们的竞争力从实际中可看出,兴不起大浪,只是想多元化。”
但他对韩台手机大户进军国内手机市场却感到威胁性太大,他的说法是,这些韩台手机企业哪家都是身经百战、有制造技术、能控制成本的手机大鳄,“最关键的是,他们与中国内地企业属于同类型,在同一档次的市场上竞争。”
但是,令他奇怪的是,信产部只发过两次牌照,应该没有再给任何企业开过绿灯,但很多韩台厂商就像是拥有牌照一样,名正言顺地卖起自己品牌的手机。
韩台厂商如何在中国开展业务呢?一位业内人士的看法是,很多韩台厂商早已在国内积极活动,只是从地下转到台面,让业界注意到了。
所谓从前的“地下营销”方式就是很多韩台企业过去是帮国内厂商做OEM。2001年我国手机进口量降到1999年以来最低点,为750万部,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手机进口急剧升温,去年前9个月进口手机1813万部(套),进口金额23.4亿美元,分别增长91%和78.9%,主要原因就是由韩台生产手机,国内厂商贴牌后再在国内销售。
但一位业内人士告知,自从去年7月信产部在青岛召开的电信管理会议警告进口贴牌现象后现在出现了更糟糕的现象:韩台手机大户干脆将手机制造企业搬到中国内地来,这样,也就用不着进口了。
而且,韩台企业开始积极寻觅可收购的牌照,或者租借国内手机厂商的牌照。LG收购厦门中桥后直接在华销售LG品牌手机;明基电通在经历了“借牌”厦华、南方高科、中桥失败之后最终牵起了中电通信的手。
联合品牌漫天飞
对于由韩台厂商引起的新一轮国内手机业投资风潮的后果,谁也不敢设想。在过去几年,牌照规则对韩台厂商确实有很大的抵挡作用,但业内看到的是,韩台厂商正试图曲线绕过壁垒,即所谓联合品牌越来越多。
以合资公司出品的联合品牌还算是合法的,只要打上了中方合作伙伴的LO?鄄GO就无可非议,因为这些中方合作伙伴都有牌照。
而有些韩台企业则根本没有与中方合资,而是借牌。
另一些现象则也是大家不愿看到的,例如,明明是双方的合资公司,但打品牌时却只有外方的品牌,无论是韩国VK与中桥、三星和科健、浪潮和LG的合作,最后的结局是:韩国手机巨头都不愿意以复合品牌面向国内消费者,而改以单独品牌的面貌出现。
一位业内专家说,韩台厂商对于市场和利润的进取心比欧美手机巨头要强烈,它们与中国内地厂家一样以制造业擅长,不太可能向国内厂商传送多少核心技术,中国通信业历来强调“以技术换市场”,在手机市场已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对待韩台厂商值得思索。
本报记者 郭冬颖
点击这里查看手机产品的相关信息及最新报价
最新手机报价 手机降价榜 手机产品TOP10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