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是扫描仪销售的旺季,然而紫光扫描仪经销商却倍感失望:“原本以为十一长假能给扫描仪市场带来一些人气,我们万万没想到,现在已经把扫描仪价格降至市面最低,但生意仍然是门可罗雀,无法摆脱惨淡经营的局面。”
曾在紫光从事扫描仪市场开拓的一业内朋友也感慨道,紫光靠扫描仪立足IT业,“紫光”一度成为扫描仪的代名词,风光了数年。但从现在看,扫描仪随着利润的日益微薄而失去了往日的光环,而紫光更是连年业绩滑坡、亏损不断。
200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扫描仪销量约为44.1万台,比2002年同期下降了1.6%,这是国内扫描仪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到了2003年下半年,虽然扫描仪整体价格一降再降,但市场增长速度却严重放缓,尤其是中低端扫描仪产品,几乎到了无利润可言的程度,整个扫描仪市场开始显得异常沉寂。
从国际市场上看,扫描仪与PC的配比率为25%-30%,而在国内的市场配比率远未达到此标准,有业内人士分析,国内扫描仪市场至少还有2000万台左右的市场,但市场为何反应如此冷淡呢?很显然,并没有达到饱和的国内扫描仪市场目前只是处于一种“伪饱和”状态。而伤痕累累的扫描仪伪饱和市场,更意味着扫描仪厂商对市场的理解和用户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
作为扫描仪市场的老大——紫光,现在的日子更是不好过,其耐以生存的扫描仪业务逐渐萎缩。业内人士认为,扫描仪市场之所以出现今天这种困境,完全是紫光自己带头搅局的结果使然。
老大的尴尬
紫光1999年在深圳A股上市成功后,开始玩起了资本运营,疯狂收购企业。先后收购湖南“古汉养生精”、四川比威特网络公司、清华文通等多家企业,开始为集团多元化发展“铺路搭桥”。
2001年,紫光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巨额亏损,业绩从天堂跌落地狱,全年净利润为-2362.17万元,紫光每股收益由1999年的0.433元迅速滑落至-0.115元,其股价也从106.95元的天价跌到16元。
对此,紫光总裁李志强的解释是:亏损的原因在于会计政策的失误。2001年,公司向紫光比威投资6000万做路由器项目孵化。孵化项目不能在当年产生收益,而紫光当时实行的是研发费用当年全部摊销的政策,因此不得不拿扫描仪等项目去贴补,造成了严重亏空。
而关于紫光2001年出现大幅亏损另外一个解释是,公司过去赢利性较强的扫描仪、笔记本、自有软件与系统集成等业务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下降,其毛利率及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下降较大、较快。特别是紫光一向引以为豪的扫描仪业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亏损。
2002年初,紫光扫描仪业务亏损的公告之后,紫光开始了一系列定位IT、平台转制、管理层换血的重组行动。清华大学企业集团董事长荣泳霖也在一场合对记者说,“我们马上准备换一个年轻人去(领导紫光)。”2002年6月初,徐井宏取代张本正出任公司总裁。
对于张本正的退位,紫光公告的简略解释是“根据清华紫光(集团)业务调整需要。”而知情人透露,“紫光扫描仪业务的下滑才是紫光人事变迁的主要症结”。尽管此说法未经紫光证实,但时间上的巧合不得不使人们产生猜测。
然而,人事上的调整似乎并没能够扭转紫光扫描仪业务的下滑。2003年8月,紫光(000938)公布2003年上半年报,半年报中披露,紫光每股收益0.022元,净利润443万元、增长111%,净资产收益率仅0.7%。其中,扫描仪业务更是“日落下山”。
对此业绩,昆仑证券人士分析说,虽然在这份半年报里,看到的也算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不知紫光何时才能摆脱“只赚名声不赚钱”的尴尬局面?
理由是:其一,紫光一向引以为豪的扫描仪业务利润日渐下滑,销售量也不见看涨,在这种情况下,紫光开始急切的注入“成长性IT业务”,意图改善其赢利能力。其二,紫光旗下的产品线过于混乱,总是“全而不精”,市场反应强烈的不多。尽管其先后推出过紫光扫描仪、紫光笔记本、紫光数码相机、紫光超级迷你闪盘、身份证识别管理解决方案“e验通”等。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紫光这两年的发展的确是有些自乱阵脚,一度被投资者残酷地判定为“重振乏力”,甚至是“行将破产”。
追踪索源,紫光根本就是掉入了多元化陷阱,加之紫光核心产品扫描仪的技术优势缺乏,扫描仪业务不断没有重振紫光雄威,反而一直蹒跚前行,其近期的行为更是被业内人士人士认为是,紫光在自毁扫描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