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王立伟
他是哈佛的肄业政治学博士,耶鲁的MBA,2001年,美国《财富》杂志在全球选出25位企业“新星”,该杂志评价说,他们是亚洲的新一代,并认为他们可望在未来10年协助塑造商业世界新面貌,30岁的他名列其中。他就是曾被誉为“网络金童”的张瑞展。
在被评为企业精英之前,张瑞展已经成功带领自己创立的和信超媒体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台湾地区第一家纳市上市公司。2003年年底,张瑞展悄然离开和信超媒体。
张瑞展现在的新职位,是PacificMedia的CEO,这是一家在伦敦证交所上市的公司,总部位于香港,其目标是成为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2C)以及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B2B)在亚洲的佼佼者。
从第一次创业到第二次创业,昔日的“网络金童”找到的,是否又是一个新的可持续增长的商业模式?他在想些什么,又在做些什么?
第一次创业: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1996年的圣诞节,正在哈佛撰写政治学博士论文的张瑞展,发现必须要查找一份资料,但唯一的办法就是上网下载。但是,拨号下载资料的速度极慢。过了许久,资料还是没有完成下载,他打开电视机,想看当天的新闻,突然,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现了出来:为什么不利用电视的有线网络来传输网络信号?
这个念头让焦急等待中的他兴奋不已,他立刻打开雅虎的搜索系统,看看是否已经有人也想到这个创意并且付诸实践。搜索结果表明,斯坦福的两名博士生已经开始进行宽带网络的研究。张瑞展立刻与他们取得了联系。数天以后,他决定放弃撰写博士论文取得博士学位的计划,回到台湾创立一家主营宽带网络的公司。
“我想象二十一世纪会是一个科技与生活融合的二十‘e’世纪。”张瑞展说,“所有的家电都是计算机,而且都连结在Internet上。”
1998年10月,张瑞展与四位合作伙伴一起,创立和信超媒体,那一年,张瑞展27岁,这个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
1999年,张瑞展说服微软,得到微软的投资。2002年2月,和信超赴纳斯达克上市,这是台湾地区第一家在纳市上市的网络公司,也是亚洲第二个,创业者身价飙升。张瑞展回忆说,在和信超媒体上市之前,最累的日子是短短两周之间,飞了20几个国家,办了100多场说明会。
2001年,和信超媒体股价缩水,董事会认为公司投资过多,新盈利模式尚未建立,导致现金快速流失,3月,张瑞展被迫暂时将经营权移交给新任执行长张安平。
即便是面临比创业时期更艰难的情况,张瑞展仍然表示,自己只可能在公司最好的时候离开,“当然,如果是大股东要我离开,那就另当别论。”隔月之后,他重新执掌经营权。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要负责。”昔日创业时激情无限的张瑞展,此时更多了许多思考,他开始更加冷静地考虑公司和自己的定位。最终,张瑞展选择了离开。
第二次创业:创新传统模式
2004年下半年,张瑞展和他的团队来到国内建立PacificMedia的全资子公司电广联家居用品(上海)有限公司。
坐在新近装修结束的办公室里,张瑞展身上,丝毫没有网络泡沫时代那些标本式的英雄气质,他低调,乐于倾听,即便是着装,他也保持着一贯的正装,并且配上袖扣。
在被问及为何离开和信超媒体时,他仍然采取了轻描淡写的叙述方式,“宽带公司受到台湾这个区域的限制,无法向外部扩展,除非有一个新的模式来进行变革。我离开,是想试试新的产业。”
事实上,早在创立和信超媒体时,张瑞展就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把生意做到大陆市场来,“它的成长速度和潜力人所共知。”PacificMedia采取的是电视销售为主的方式。
但在张瑞展看来,国内电视购物已经因为不实广告铺天盖地,导致这一模式不被消费者认同。“我希望找到的是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给予消费者信心。”从产品的选择,到广告片的拍摄,再到呼叫中心、物流中心的自建,以及寻找零售渠道合作伙伴等等,张瑞展对电视销售的理念进行了重新定位。
电广联经营的很多产品,都是双品牌,即除了有自己的品牌之外,还会有一个副品牌“Responze”,这个副品牌属于PacificMedia。
“对找到的每一个产品,我们都会以怀疑的态度进行测试。”而双品牌的策略,也使得公司的品牌信誉与经营的品牌紧紧捆绑在一起,风险和收益也紧紧捆绑在一起。
“除此之外,我们将逐步改变电视广告千篇一律的叙述风格,推广一种诚实的推介产品的理念。”张瑞展说,国内主管部门提出对不实广告进行惩罚,“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我们希望主管部门能从政策层面来净化市场。”
销售渠道上,张瑞展认为,电视销售应该和批发、零售渠道结合起来。电广联与屈臣氏合作,将产品的代理商零售渠道打通。“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电视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65%左右,批发零售渠道收入占总收入的35%左右,未来,我希望这两块的比例是50%比50%。”张瑞展说。
他的管理方式,也是相当有弹性的。“我鼓励员工使用MSN,这是降低成本和加强沟通的好工具。只要在规定时间内,他们能完成工作即可。”但是他也奖惩分明,“如果你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那么必须接受严厉的惩罚。”
“大陆的消费者想要什么,并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张瑞展坦诚地说自己最大的挫败感,就是来自于最初的时候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决定推广何种产品,结果是产品并不受到市场的认可。
“对于我和我的团队来说,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我希望倡导的是一种负责任的企业文化,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公司、对客户,必须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