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段时间飞速发展的小灵通仍旧没有为自己挣来广泛的信任,2004年,小灵通市场的投资警报不断响起,对其前途的怀疑不断,而与此同时,运营商却在继续发力
2003年之中,中国电信市场小灵通可谓风光无限:在短短一年内,用户数增长了一倍,从年初的1500万增长到了年底的3500万。小灵通网络已经拓展到中国大陆300多个城市,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纷纷将其作为自己的王牌部队加以重点培养。
在用户和网络两方面逐渐形成规模的基础上,小灵通网络平台上的增值业务尤其是数据增值业务成为国内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纷纷推出各自的数据增值服务内容,2003年底中国电信推出了自己的“综合短信”业务。2004年春节前,网通集团推出了小灵通增值业务品牌“灵机e动”。
此前不久,监管部门一纸关于小灵通网络与移动网络必须实现短信息互通的规定,更成为小灵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利好。
但是,所有这些依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小灵通长久以来的悲观态度。伴随着2003年小灵通的迅速发展,不断有人提醒小灵通在技术上的落后将决定了小灵通很快将要走向没落。在小灵通热销、小灵通设备投资旺盛的同时,很多的专家提醒企业警惕小灵通的投资有可能已经过热。许多的电信咨询专家也认为,2004年由于3G将很快来临,中国电信市场的小灵通热潮将会很快成为过去,两大固网运营商很有可能将减少在小灵通方面的投资。在政策环境发生有利变化之后,小灵通的前途依然不甚明朗。
一双灵巧的筷子
“筷子是不是先进技术,它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好像我还看不到3年、5年会把筷子淘汰,最起码在中国人里头不会淘汰。”当有人说小灵通因为技术落后而很快就要被淘汰的时候,UT斯达康总裁吴鹰非常不屑地这样回答。在他眼里,小灵通的确是可以让企业饱餐一顿的一双非常灵巧的筷子。
1995年,UT斯达康刚成立时,邮电部将无线市话列入发展规划,在40多个国内外厂家参加的选型中,UT斯达康的小灵通脱颖而出,敲开了中国通信市场的大门。1997年在浙江余杭首次试运行,小灵通3个月登记的用户数就超过了当地移动用户的总和。此后3年时间,小灵通在许多城市开通,都曾出现排长队购买的景象。小灵通的用户数从1997年的零用户一路攀升到2003年底的3500万。与此同时,UT斯达康作为小灵通设备、终端的主要提供商也从这个市场收获颇丰,其公司业绩、股票市值一路飞升,让喜欢速度的吴鹰感觉非常的爽。
同样感觉到爽的还有吴鹰的同道。小灵通手机的利润率非常高,系统利润空间也同样可观。巨大的市场增长吸引了夏新、南方高科、康佳、金鹏、东信等国内手机厂商投入生产,而日本和中国台湾厂商也纷纷谋求直接向运营商供货。在他们看来,小灵通市场是一个可以迅速收获利润的市场,同时也不需要有过多的市场投入。中兴、夏新、普天等公司随着中国小灵通市场的迅速成长而收获到了实惠。2002年之后,小灵通即已成为中兴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夏新则凭借起初发展电话机的便利条件,以极低的成本投入代价投身到小灵通制造,迅速挤占了市场第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