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3G比喻为将来时的话,小灵通就是现在进行时。受去年经营业绩的鼓舞南北两大固网电信运营商,均加大了对小灵通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誓言要在2004年大干一场。与此同时,众多原本埋头于3G研究的通信设备厂商也被运营商的乐观态度所感染,纷纷削尖了脑袋向小灵通系统
与终端设备市场里挤。各种迹象均呈现出小灵通必将在2004年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征兆。然而,就在小灵通旋风席卷大江南北、各路人马竞相追逐的同时,争议也随之而起。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就像2002年的短信,没人会想到小灵通这个曾在政策夹缝中挣扎存活、险些被扼杀在萌芽阶段的无线市话业务,会在2003年一飞冲天。2003年3月,被定义为固定电话补充与沿伸的小灵通业务终于等来了政府明确的表态——“不鼓励不干涉”。这对于中国的固话运营商、用户、通信设备商来说不啻是喜从天降。
某业内人士分析,多年来固网运营商一直受固定电话热装冷用的困扰。面对多数低通话量,甚至零通话量用户,如果仅靠月租费和少得可怜的通话费收入,运营商只能维持基本运营。这样就形成了一方面手握庞大用户群而无大利可图,另一方面大量网络资源闲置的困窘现状。同时,长话业务被其它几家持牌运营商的IP长话业务分流,长话市场内的惨烈竞争使利润快速摊薄。此外,受内容匮乏掣肘,被誉为最有钱途的宽带业务也迟迟无法起飞。以上诸多不利因素逼得运营商必须找寻新的利润增长点。
对于用户而言,移动电话高额的通信费、月租费和双向收费问题向来是用户对移动运营商不满的焦点所在。而小灵通凭借其在终端与通信资费方面的优势,让一大批原本无力承受高额资费的用户,享受到移动通信的方便。
在人满为患的北京通信公司营业厅中,一位刚办完小灵通业务开通手续的邢先生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对于并不富裕也没有太多通信需求的他而言,在小灵通解禁之前,压根就没想过有朝一日也能用得上手机。
在通信设备制造商眼中,小灵通无异于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块馅饼。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所以吸引了许多很早就看好移动通信产品市场的厂商共襄盛举。以手机生产为例,GSM和CDMA手机生产商必须拿到信息产业部颁发的手机牌照才可以生产和销售手机产品。而生产小灵通手机则没有这么麻烦,厂商只需得到无线电管理局颁发的许可证便可生产销售。
此外,与被严格控制数量的手机生产厂商不同,政府对小灵通手机生产商并没有十分严苛的数量限制。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可预见的利益诱惑极大地激发了厂商的热情,小灵通一下子成了他们竞相追捧的金饭碗。夏新通信事业部常务副总张森旺在接受《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2003年有近30个厂家正式宣布进入PHS领域,其中知名的厂家就不下10家。我想大家可能都认为这是一个有着很大诱惑力的项目或者业务产品。”
小灵通进城变了味
未获得政府明确表态之前,小灵通只能享受与马车、牛车似的待遇——在乡镇范围内肆意横行,但只要想进入城区,便马上有人出来挡驾。不得己,小灵通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走低价路线吸引用户,壮大用户群体以期增加手中筹码,进而再图更大发展。于是固网运营商依靠价格优势在县市、乡镇一级扶植起了强大“草根”势力。而后,一点一点地向城市渗透,一个一个城市地占领,从小城市到大中城市,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城市,最后,产业政策的稍一松动,便一举杀进了“封锁最为严密”的北京、广州、上海等要害之地。可以这么理解:是农村市场成就了小灵通今日的辉煌,没有农村市场小灵通的高速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然而,进了城的小灵通却变了味。原本以低廉的通信资费和手机价格吸引用户加盟得以高速发展的小灵通,在城市中却悄悄地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一位受访的李先生向本刊记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家住北京的李先生早就羡慕外地用户可以用上实用且便宜的小灵通手机,并时常抱怨北京是一个任何优惠政策最少眷顾的地方。终于在去年北京市通信公司推出了他日夜盼望的小灵通业务。在观察了北京小灵通网络的覆盖与用户反馈后,决定自己也申请一部。希望通过小灵通单向收费的优点来冲抵一部分移动电话的通话费,加入“双机一族”的行列。然而,来到小灵通代办点后却惊奇地发现,申请一部小灵通手机要付出的代价其实并不是他想象中那么便宜。
在品种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小灵通手机中,李先生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根本找不到一款物美价廉的手机!”价格便宜的手机功能少得可怜,不仅没有短信收发功能,有些甚至连中文显示都没有。而外形、功能方面比较满意的机型价格又要千元左右,一点也不比同档次GSM手机便宜,有些甚至更贵。此外,小灵通号码的选号费同样高得惊人。一些套餐中带“4”的号码也要150元,最好的号码,选号费则高达800元。这样算来,申请一部小灵通要花费1千多元,基本上等于李先生半年的手机话费。这使得本来想用小灵通减少支出的李先生反倒让申办小灵通的花费给吓了回来。
不仅如此,现在某些终端厂商为了赚快钱,把时下手机中流行的一些功能强加在小灵通手机上。市场中的一些高端小灵通手机中除装有彩屏、和弦铃声、MP3播放等在移动网手机中都还没有完全普及的功能外,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连拍照功能也被安在小灵通手机中。试问,在没有类似彩信业务的无线市话网中,用户拿着有拍照功能的手机做什么?仅是拿着拍照手机拍一些清晰度不高的图片自己欣赏?
一位业者分析,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真正的用意恐怕是要通过向手机功能看齐的产品弥补小灵通在网络方面的差距,留住用户。但这种一相情愿的举动,消费者未必买账。
同时,为应对小灵通,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也对各自业务的资费水平进行了调整,各种套餐满天飞。去年中国移动在各地推出了“来电畅听”业务,开启了网内服务的准单向收费模式。与此同时,中国联通也推出了“畅听更多”业务,把准单向收费模式的范围扩大到了网外业务。今年,更有部分地区的移动和联通公司推出了免月租、15元或18元呼入包月的新业务。细算起来每月的通信费支出己经与小灵通相差无几。
高额的业务办理费用和高贵的手机产品,不仅让小灵通这个原本为大众消费者开办的廉价业务,背离了初衷,还使得小灵通在消费者心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价格优势,这样的定位让人生疑。
回归低端是出路?
日前,控制着小灵通核心技术的日本京瓷公司在华合资公司京瓷振华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孙友安在接受《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在中国有2个G网1个C网的情况下,小灵通的生存空间是什么呢?肯定是相对来说比较低端的用户。在中国手机的普及率像国外发达国家那样达到60%或更高,这基本上不可能。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是低收入的农民,他们还买不起手机,买了也打不起。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中国的国情,她有上海、北京、深圳这样消费很高,甚至比国外消费都厉害的地区。同时又有陕甘宁这些老区。而为什么会有小灵通存在?因为到现在为止它满足了不愿花那么多钱或是还买不起手机的那些人对移动通信的需求。”
据专家分析,在中国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中,移动通信业务仅由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所把持,竞争紧迫性不足。虽然两家移动运营商也曾拿出过各种降价促销策略,但由于双方实力与势力相差过于悬殊,造成一方想把资费降下来而降不了,另一方能降而不愿降,使得移动市场无法形成真正义意上的竞争格局。而用户除了使用两家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外,别无其它选择。
众所周知,价格低廉是现有用户选择小灵通的关键因素。在低价条件下,用户可以容忍小灵通网络覆盖差、高速运动中无法通话、通话质量不稳定等技术缺陷。而运营商刻意强调的环保辐射低和强大的数据业务能力等优点只是基本通信需求外的次要因素。如果与移动运营商一味地拼网络、拼内容,小灵通迟早会败下阵来。所以,只有牢牢地抓住低端市场小灵通才有机会长期存活下去。
确实,低收入群体同样有他们的通信需求,而这一群体却是中国通信市场最大的组成部分。虽然低收入群体的ARPU(用户的平均消费额)值不高,但如果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真把小灵通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话,就不应该忽视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的通信需求,才是小灵通之所以存在的真正意义。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固话运营商借小灵通摸索移动通信的运行规率,为将来演进到手机3G时代实际操作提供借鉴。即便这样,留住和吸引更多的小灵通受众,而不是冒然走向高端吓走客户,不失为目前发展小灵通的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