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手机生产企业从1997年的5家发展到2002年的37家”。“今年第一季度国产品牌手机生产完成1400万部,占国内全部手机产量的33%。同时,国产品牌手机销售1390万部,占国内销售份额的51.3%”。“夏新凭其手机的崛起,去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87亿,同比增长354%。熊猫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3.06亿人民币”......信息产业部的权威数据以及各大公司的销售报表似乎就像迪尼斯故事中迅速成长的英雄一样在诉说着国产手机的传奇。消息传出,人们为之振奋不已。
然而,“卖手机就象卖白菜”、“国产手机没有出路”、“到2005年,国产手机企业会从现在的30多家减少到七八家”等一系列的言论又纷纷见诸于报端,似乎又在诉说着国产手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消息传出,人们又为之迷惑:国产手机,你怎么了?
产能过剩与成本危机
据信息产业部预测,2003年的手机市场上,国内外手机的需求量为1.2亿部,而2003年国产手机的产量将达到2亿部,出口1亿部,但由于非典的影响,上半年本该销售5000万部,实际只销售2200万部。产能的严重过剩以及大量库存的产生,再加上贴牌费用以及大量的广告及渠道费用,一旦陷入象“彩电之战”的恶性价格竞争,国产手机岌岌可危。
核心技术的缺乏与质量、信誉危机
众所周知,国产手机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大多采用的都是贴牌路线,贴牌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国产手机走贴牌之路可以弥补自己在技术研发上的不足,国产手机厂商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优势,通过外观设计。概念炒作,广告宣传以及渠道的优势迅速提高产品的销量。另一方面,贴牌就意味着没有技术基础的支持,没有品质上的保障。“贴牌机”推出品种越多,销量越大,堆积出来的质量问题也就越多。现在国产手机的贴牌率近乎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数字,据笔者在操作国产手机的过程中,返修率达50%的国产机大有存在。产品质量不能得到保障以及售后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直接影响着国产手机品牌及企业的信誉。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信誉没有保障,在消费者在洋品牌机和国产机之间做出消费选择时,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