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副司长王秉科在出席“第九届深圳国际电子生产设备微电子工业展”时宣布:“今后信产部将颁布新政策以控制手机进口比重,让国产手机‘自力更生’”。而今年7月初,在青岛召开的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会上,面对国内31家GSM手机厂商和19家CDMA厂商的180多位代表,信产部电信管理局宣布“铁腕政策”:将严厉查处以任何形式向无牌企业出租手机牌照的厂商,将追究以租借手机许可证牟利的手机厂商的责任,罚没手机厂商借牌非法所得,并对情节恶劣者处以取消其手机生产资格等处罚
。
为国产自立痛下决心
信产部的宣言近期成为媒体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分析人士认为:信产部此举将整顿目前国产手机贴牌的市场现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贴牌,国产手机厂商目前占有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5.28%,甚至有国产手机厂商放言:市场份额年底达到65%并不是梦想。但是,在国产手机“繁荣兴旺”的背后,贴牌所带来的问题也日趋凸显。最直接的反应是售后服务问题上。
据不久前中国消协统计,消费者投诉众多商品案例中,手机产品质量问题位居前列,而有质量问题的又以国产手机为主。国产手机的平均返修率高达6%(个别的甚至有20%被消费者送回服务部门待修),平均投诉率高达50%,而国外品牌一般在25%。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国产手机能够迅速崛起,占据国内手机市场半壁江山,“贴牌”可谓功不可没。但同时也正是由于贴牌,我们的国产手机厂商正在日渐沦为国外品牌的“替身”、“打工者”,将大部分的利润拱手奉上。从大处而言,“贴牌”对民族手机产业不是阳光大道,而是危机暗藏。幸运的是,这样的危机正逐渐被认识,从政府部门到生产厂商都有所警醒。分析人士指出,信产部的禁令也许会让那些已经贴牌或借牌起家的厂商们作出相应的调整。
正是因为如此,信产部才决意斩断贴牌手机的尾巴,让国货当自强。然而,就目前看来,信产部的“封牌”之路却并非平坦。
封牌之路存在三大难题
首先,时间跨度太大。早在1998年12月31日,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快移 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已经给出了斩断“贴牌尾巴”的时间表。而1999年1月,通过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5号文件”,更是把“严格控制移 动通信产品生产项目的立项、审批”,等内容写得清清楚楚。这一文件形成了在国内生产手机需要信产部和国家计委批发“牌照”的制度,并沿用至今。但是,5年过去了,“贴牌尾巴”不仅没有斩断,反而有愈演愈烈火之势,以至于信产部不得不重申要“封牌”的决心。
其次,手机取样仍有困难。信产部“封牌”的做法是对手机进行抽检。基本的做法是,信产部将采取工厂取样和市场购买两种方式抽查。送检机型第一次通不过检测,一个月后才能再次送检;如果还通不过,就要再等6个月。同时,对于第一次抽检不合格的,给企业15天的时间整改,但如果在平时的市场抽检中连续两次不合格,将受严厉处罚,直至取消生产牌照。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在信产部在工厂取样的环节上,厂家很可能不会送去自己贴牌的手机,而采取市场购买的方式,亦有实施的难度。目前,活跃于市场上四五百款手机,如果要证明一款手机“贴牌”,则所花的时间至少在一年左右或是更长。
第三,手机企业有国企的背景也是信产部“封牌”运动的一大障碍。曾有某国产手机高层曾戏言,“能够获得手机生产牌照的,就不是一般的企业。”的确如此。细数起来,在有牌照的国产手机企业中,几乎每家都拥有国企的背景。就现在看业,即使有些手机企业在经过改制后,已经成为股份制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的一员,从体制上看是脱离了政府的影子,但是,企业掌门人与领导核心成员与政府的渊源还在,这是无法抹去、也是不可能忽略的。因此,如果信产部要动真格,也不能不考虑到这些微妙的因素。(本报通讯线记者陈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