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沦为普通公司
自4月24日起,索尼公司的高层人员忙得有些焦头烂额,这天索尼公司发布了让人悲观的2002财年财务报告。同时,索尼发生的因产品质量问题而被迫召回或免费维修的事情也频频见诸于报端。7月底,索尼公司宣布因其零件有瑕疵将对34万台特丽珑电视机进行免费修理。这使素有“特丽珑之王”称号的索尼遭遇重大打击。因此,此段时间以来,投资者询问“公司到底怎么了?”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而包括日本在内的全球媒体更是毫不饶人地追问:“索尼神话是否行将终结?”
“有时候,历史是在做数字游戏。”这句出自茨威格《拜占庭的失落》中的话,相信没有人比出井伸之理解得更为深刻,这位发誓要将索尼带进IT时代的董事长在上下颠簸的财务数字面前,不得不强烈地感受到索尼正面临一个时代的挑战。
7月24日,索尼公布了2003年度第1季度(4月~6月)的联合结算。与去年同比,营业额减少了7%至1兆603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02亿3750万元);本季度纯利润大幅减少了98%至1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875万元)。细心的人们将发现,索尼这个创办50多年的电子巨人,其最新季度净利润竟然只比成立仅仅几年的中国网络企业搜狐的今年第二季度纯利润高一点点,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搜狐本季度纯利润为750万美元(约6215万人民币)。
拿鼎鼎大名的索尼同搜狐比较似乎缺乏逻辑基础,但有一点可以引起人们思考的是,20世纪的索尼神话是否还能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得到延续?
随着日本制造自20世纪90年代衰落以来,日本引以为傲的电子制造业也遭到空前的重创。到2001年9月的中期决算,同为家电王国巨擘之一的松下集团陷入危机,出现了高达3700亿日元的经营赤字。但给日本国民惟一安慰的是,当时日本最大的7家机电企业中,6家亏损,只有索尼一家处于盈利状态。
然而,索尼这家被认为最具民族主义精神的企业并未使日本国民的信心得到维持。在其公布的2002年度第4季度报告中,索尼竟然爆出了主营业务高达9.26亿美元的巨额净亏损。而此前的3个季度,索尼的营运状况从财务数字来看还一直是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3个季度的营业利润分别为4.36亿美元、4.14亿美元、17亿美元。其中第3季度纯利润达10.5亿美元,实现有史以来季度纯利润最好水平。
索尼变脸为何如此之快?索尼(中国)公关经理李曦在接受《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解释:“去年1~3财季,在经历了2001年的衰退之后,索尼业绩大幅攀升。但在随之而来的第4个财季,却遭到了大的挫折,而且,这种挫折也影响了其今年第一财季的业务。主要是因为电子业务表现不够理想;电子与音乐业务结构调整的加速;以及专利权支出的大幅增加。”
但索尼的解释并没有得到投资者的理解,资深证券分析师已经作出投资建议:“卖出索尼。”而在此前的4月24日,索尼发布2002财年财务报告后,由于投资者对索尼的未来持悲观态度而纷纷抛售索尼股票,致使索尼股价在4月27日和28日连续出现跌停,索尼股价的暴跌带动日经平均股价下跌至泡沫经济以来最低点,形成了所谓的“索尼冲击”。
不仅如此,索尼股价也从IT泡沫时的超过2万5000日元跌落至今年4月28日的2720日元,这一股价已接近于索尼的每股净资产2466日元这一底线。日经BP社对此分析并发出疑问:“如果索尼的股价停止在PBR(股价净值比)为1的水平,那么其意义将非同一般。所谓PBR为1就等于股票在股市获得的评价与股票的解散价值相同。也就是说,市场对未计入资产负债表的‘SONY’品牌的价值、向全球推出独特产品的能力、增长的期待等评价为零。如果连一直是成长企业的索尼也沦落为‘普通公司’的话,不正说明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吗?”
索尼神话之前世今生
单纯的财务数字无法有力地回答关于“索尼神话”的种种质疑,“更多时候,只有历史才能解释现在和决定未来。”
1945年10月初,一位名叫井深的人带着7位工程师在靠近东京的一座被炮弹击中而半毁的木制建筑里成立了东京通讯研究所,这就是电子巨人索尼的前身。有着铲子般大手的井深是个电子玩意迷,对技术有股宗教般的狂热,其对技术的追求和理想主义奠定了“技术索尼”的传统。
公司的第一个创新是电饭煲,但并没有成功。随后,在没有指导且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个小公司竟然不可思议地开发了磁带和磁带录音机。
1957年3月,索尼推出世界上第一个“可放在口袋里”的半导体收音机,从而确立了索尼在市场的领导地位。随后,索尼公司新品迭出,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商业广播的磁带录像机、第一个家用磁带录像机、视频电视、视频普通摄像机以及最让索尼引以为傲的“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也就是业界熟知的特丽珑显像管。就是这个历时7年才开发成功的产品差点使索尼破了产。但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已有了彩电,特丽珑显像管的问世还是使索尼这个后来者一跃而为彩电行业的巨擘。
而最使索尼大出风头的产品非“随身听Walkman”莫属。这个在1979年7月投放市场的有点“扎眼”的怪物,创造了一种“耳机文化”的新时尚。至1998年,这个可以挂在裤带上的怪物累计销售了2.5亿台。
可以说,是一个个产品的成功成就了索尼,这些产品无一例外地都跟家庭电子消费的潮流合上了拍。事实上,真正使索尼达到神话般辉煌的是索尼对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并购,这桩最后总成本高达60亿美元的收购是当时日本公司对美国公司最大的一笔买卖,“这件事在美国被视为日本人在用一种令人费解和老谋深算的方式,秘密策划占有美国的证据。”当时整个日本陷入一股采购风潮中,日本人大肆收购了如美国火石轮胎公司、著名珠宝公司的蒂法尼大厦,甚至连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也被纳入囊中,等到索尼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日本人的自信心膨胀到了极点——他们进入了好莱坞,而好莱坞是美国梦的神圣领地。
所谓亢龙有悔、盛极必衰。自1990年始,日本开始了“失落的10年”的旋涡历程,在前有美国引领信息技术科技革命,后有“中国制造”、“韩国制造”等的迅速追赶,作为“日本制造”灵魂的索尼同样未能逆势而上。在家用和个人电子消费品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的情况下,索尼再也难以凭借自己的领先科技在市场上独领风骚,相反,长期以来形成的贵族气质以及太多成就的惯性后遗症使它既没能如美国企业一样早早抓住IT时代变革的巨大机遇,也没能在市场的残酷竞争面前真正放下架子,结果成本居高不下,以至于占其2/3主营业务收入的传统电子产业在2002全财年的销售利润率只能勉强维持在0.8%,其它时间也多在正负赢利间飘摇。
约翰·内森认为,“索尼品牌的价值是(战后)50年来家庭消费电子产品革新的结果”,但20世纪是一个机械的、割裂的时代,收音机就是收音机,电视就是电视,彼此孤立,同时,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也较缓慢,一个公司只要研发出一个领先的产品,就可以坐享多年的收益。但当人类步入网络时代后,游戏规则发生了突变,技术升级遵循摩尔定律,互联互通成为主流趋势。如果说“索尼神话”确实存在的话,那是属于20世纪的“过去时”,对于“现在时”和“将来时”,应该说索尼只是在朝着“新神话”的道路上攀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