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以来LCD价格的进一步下探直接令到CRT加快了退出显示器舞台的步伐。2005年前三季度,LCD的出货量相当喜人,一些厂商甚至已经明确制定了结束CRT历史使命的时间表。在LCD领域,对于国内市场来说,15英寸产品已经退居二线,17英寸产品是目前LCD的主流产品,甚至19英寸产品也将会在明年大规模调价抢占市场。
对于17英寸LCD来说,早在去年底就有某些品牌冲破了2000元的价格底线,不过由于当时的技术及货源方面不尽如人意。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的进一步成熟,越来越多的17英寸产品的价格都开始向2000元大关挺进,当中不乏一些一线大品牌的产品。1XXX元的17英寸LCD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对价格十分敏感的用户,这类产品提供了一个廉价享受17英寸1280*1024的较高分辨率的效果,这个与15英寸的1024*768的分辩率来比较的话,有了较大范围的提升,即使是19英寸LCD,也是维持在1280*1024的分辩率水平上。
处于成熟时期的17英寸LCD
购买前的练兵:注意事项逐个数
现场购机莫大意
一般来说,购买自己心仪产品的消费者在购买时常常会有一种兴奋感,就是这种兴奋感让消费者忽略了一些细节问题而让别有用心的商家有机可乘。总的来说,在现场购买LCD时要注意几点情况:
第一,尽量避免购买到样机。有些商家把一些样机降价来进行销售,但是却没有注明是样机。例如当厂商停产某款产品后,那么代理商就会把存货(包括各大柜台的样机)抛售,就算是热卖的产品,也有可能因一时的缺货而把样机重新封装当新机卖。不过在这里笔者要强调一点的是,并非说样机就是品质不好的货,但是对于LCD来说,样机基本上都是调节至很高的亮度及对比度(因为白天或者灯光很足的卖场,LCD要保持清晰画面就得把亮度对比度参数设置较高),同时一些咨询购买者可能会在LCD面板上“指指点点”,这些对LCD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一台在卖场每天工作10小时的样机,一年下来其损耗不可忽略。特别对于一些LCD来说,新机的第一年是色彩表现最好的时段,把这个“青春时光”留给了卖场确实有点亏,更重要的是这无疑是增加了出现问题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拆封过的机子并不难被识别出来
那么要如何识别样机呢?这个其实并不难的,秘诀就是要细心。凡是拆过封装、使用过的LCD,重新打样后在包装上肯定会有瑕疵,最明显的是包装在显示器外面的塑料包装袋,细微的折痕是极难避免的;另外对于大多数LCD来说,机身与底座是采用分开设计的,很多底座在装上去后再拆开来就会留下“痕迹”,这个也是相当难避免的;再有一点是LCD产品本身,如果放在柜台上久了,成色与花痕都不难被看出来。
第二、亮点问题不能含糊。目前大多数2000元以内的17英寸LCD产品都没有百分百提供无亮点保证的,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两个亮点并不会对画面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亮点对心理作用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如果您如果是属于那种不能包容亮点的用户的话,那么请在购买前一定要与商家说清楚,产品是否保证是没有亮点,如果不保,那么亮点问题如何解决等等,有些商家是可以加钱购买包没亮点的产品的。
第三、响应时间指标莫重视过度。在国外,响应时间指标的重视程度并非像国内用户那样热情高涨。目前响应时间指标级别已经提高了到8ms水平,但是这并非就是说12ms、16ms响应时间指标的LCD就是过时了,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对于普通的办公应用来说,16ms与8ms之间的差别绝对不是“两倍”的关系,用户不要以为16ms响应时间产品的“拖影”现象是8ms响应时间的“两倍”,在实际的测试使用中,这种数字游戏是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的。而且各个厂商的标准并非是完全统一的,如果您不是狂热的游戏爱好者,对响应时间有很高要求的话,那么16ms、12ms响应时间LCD对于普通的应用来说还是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