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所使用的处理器还是以Celeron和较低频的Pentium 4、Sempron为主,因此最需要的还是一个稳定且经济的散热方案。在实际选择时,与那些动辄就好几百元的高端CPU散热器相比,80元以下的中低端产品确实显得更受欢迎。
但就目前CPU的发展趋势来看,即使入门级的CPU发热量也要50W以上,因此虽然同档次的散热器产品售价不高,但其所担负的责任却非常重大,用户在选购中决不能轻视。一旦用错了产品,轻则导致频繁死机,重则CPU烧毁。
在本期散热专题中,参与评测的有CoolerMaster,TT,AVC,九州风神等多个品牌的80元以内产品。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的低端散热器,如何才能得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一款?下文中,我们将为您细细讲解。
低端产品的挑选
1、材质
由于成本的原因,低端散热器的材质大量采用铝合金,这样的好处在于加工费较低,同时开发周期短,可有效降低售价。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器的导热性能,也常常会在铝质散热块中央塞入一个铜芯,使CPU的热量能够更快地传递到散热片上。本次参与评测的散热器产品,大部分为纯铝材质,也有若干产品在吸热底加入了铜芯。
如果底部没有铜芯,则必须将铝质吸热底增厚以增强热容量,例如CoolerMater R71与AVC银骑士的铝底厚度都有1公分。而采用了塞铜工艺的产品则无需特别加厚吸热底,而且散热性能往往优于前者。本次测试中,纯铝设计的Tt 火星D散热器标称支持P4 Prescott Celeron 2.8G,而采用了塞铜工艺的Tt火星6则宣布支持P4 478 Prescott 3.0G,两者相比有着一定差距。
对于的低端产品,吸热底的材质尤为重要,因此用户在选购中要对此部分特别留意。假如某款产品的吸热底较薄且无铜芯,那么会严重阻碍吸热的速度,散热性能自然不会理想。同时,铜铝结合的工艺也分很多种:单纯的铜铝贴合技术由于界面热阻较高早已经被淘汰;而塞铜工艺最为成熟,性能表现出色,这里也向用户推荐采用该种工艺的产品。
铜吸热底已经成为衡量散热性能的标准之一
2、结构
除了吸热底的材质,还必须要关注散热鳍的结构。散热鳍片决定了有效散热面积,散热面积越大,散热器的性能越好。在低端产品中,散热鳍的加工普遍采用了铝挤工艺,因此我们便将关注重点放到鳍片的结构方面。
对于传统的平行片状结构,散热鳍的瘦长比是关键参数,测试产品中普通已经达到或超过传统铝挤工艺的1:20极限,因此在测试中的表现都比较正常。与之相反,瘦长比较低的产品自然性能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果您在市场中遇到身材低矮的铝挤散热器,则一定细细思量它的性能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实际上平行片状结构在目前看来已经稍显落伍,放射结构则被证明有着更好的散热效能。本次测试中有几款散热器便采用了放射状鳍片设计,这样不仅使散热面积加大,同时还有效的控制了散热器的风向,照顾了CPU周边电子元件。这类构造的低端散热器型号很多,Tt火星6,酷冷R75,AVC奥古斯都采用的这种结构,而它们在测试中的表现也普遍高于传统的平行片状结构产品。
各种不同的结构对性能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
3、安装便捷性
受低端用户特点决定,用户在产品安装方法上需要的是简便快捷。因此在扣具的设计上,中低端散热器一般不会另行开发专用扣具,普遍使用的是标准式设计,这样的好处在于方便用户安装,而且操作简单;但不足之处在于,对各类型平台的针对性较强,也就是说每一款散热器都有自己对应的平台,并不具备对其他平台的兼容性(比如只支持Socket 478处理器的散热器无法安装在LGA 775平台上),所以用户在购买时就需要多加注意,一定要选择一款适合自己平台安装的散热器。
本次测试中也有部分散热器未采用标准化扣具,例如支持Socket 478的AVC的“银骑士”,这是更为便捷的一体化设计,更加便于用户安装。
K8散热器在扣具上改进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