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领域的2004是个纷乱的年度,这在本本上显得尤为突出。除了许多令人无所适从的“换汤不换药”外,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问世与其相关市场化过程也确为各产业巨头在价格和性能方面引发强度不一的“地震”埋好了伏笔。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能尽收,且当调侃。
一.廉价主义盛行,一切够用就好
今年是BTO的盛世元年,自年中联想旭日150C率先挥舞降价大旗以来,愈来愈多被迫迎战的一线大厂与业已同质化的二、三线厂商产品,伴随着液晶面板及处理器等笔记本主要配件的疯狂降价,伴随着移动PC的正式寿终正寝,集体上演了一幕幕跳楼闹剧,市面上六千元甚至五千元、以Celeron-M处理器为重要特征的亚主流产品比比皆是。
在此风潮的迅速影响下,制造商与消费者的心态都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就连《商业周刊》也认为笔记本正逐渐由高端移动平台演化为日常用品,取代台式机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业者所面对的种种困难。对此,厂商们不得不采用对潜在消费群体“投其所好”的方式,以尽可能发掘更多的新客户.
通常而言,低价优质的笔记本产品因为能够为个人用户提供丰厚的利润而广泛受到欢迎。但对于企业用户而言,除了价格因素外,实用的新技术及功能强大的软硬件特性才是最具吸引力的一环。
二.鲸吞一次,消化数年
十二月八日,一个值得所有联想员工纪念的日子,联想正式收购了IBM包含笔记本在内的全球PC业务,给原本波澜不惊的市场带来了阵不小的骚动,一时间褒贬不一的言论漫天飞舞,比起火星撞地球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大家完全没必要就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事情争论不休,企业要壮大,扩张乃必经之路,只不过其中的行为方式和运事艺术各有不同而已。不管如何,目前可以肯定的无非就是大家早已熟知的两点??联想为了这次并购倾其所有;要全面接手并将IBM庞大的车身缓缓引入良性循环并达到最终赢利的正轨,联想至少需要数年时间.
虽然主流厂商分割市场的大趋势已经形成,但要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争得像样的份额,这并不是企业规模与售价能够决定的,经营理念、品牌形象、销售模式、市场定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等重要因素,无一不是达成目标路上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