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180GXP硬盘将是IBM Deskstar商标的最后一款产品,今后将启用全新的产品命名方式,并且随后硬盘都会以Hitachi商标来命名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最后一款产品的具体表现。
发展历史
如果说IBM是硬盘之父,估计这个是没任何人会持反对意见的,IBM为硬盘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太多的精力了。IBM在1956年发布的RAMAC (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就具有最早的软盘驱动器。1962年发布的IBM 1302驱动器就具有完整的读写功能,1965年的IBM 2310驱动器算是目前硬盘的雏形。1971年IBM正式发布了3330驱动器,这是一款更加先进的驱动器。1973年的IBM 3340 是第一款使用Winchester(温扯斯特)技术的产品。1975年的IBM 62GV驱动器开始有了目前硬盘磁头的雏形。1979年的IBM 3370驱动器则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硬盘。
1980年对于硬盘技术可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年头,IBM于这年正式公开了硬盘的技术架构,这样有更多的厂商参加的竞争中来,其中有我们熟悉的Seagate、Fujitsu、Rodime、Control Data、Maxtor、Hitachi、Quantum。1990年IBM公布了硬盘的PRML(Partial Response Maximum Likehood)技术,并且于1991年正式启用电阻磁头,这两个技术允许硬盘的密度大大提高,1997年IBM在新的Deststar 16GP硬盘中使用了GMR(巨阻磁头)。 不过2003年1月的时候IBM宣布将同日立合资成立硬盘生产企业,IBM主要提供技术,而日立负责生产,在未来IBM将渐渐走进后台,不过其依旧会为硬盘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产品介绍
IBM 180GPX硬盘一共有如下几种容量选择:30GB, 40GB, 60GB, 80GB, 120GB以及180GB。其中也具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高端的8MB版本,一个是普通的2MB版本。180GXP硬盘启用了IBM新的技术--"tag 'n seek"。这个技术从字面来看就是标注与寻找,主要工作方式就是把CPU处理、发送到在对送往硬盘的信息附加标记后、进行优化和排序,从而在查寻时提高效率、将寻址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采用这项技术后,IBM声称Deskstar 180GXP系列硬盘数据检索时间比上一代Deskstar硬盘缩短了25%,与其它厂商的产品相比,这一指标也缩短了20%。
有意思的是目前180GXP硬盘发布了一个容量相当奇怪的版本,那就是40GB(IC35L060AVV2),比较奇怪的是IBM一直很少发布这种容量的硬盘,那么其同原始版本的产品有什么差别呢?我们首先来看看:
粗看一下会让人认为40GB其实就是60GB产品降低磁盘可使用磁道的版本,不过从磁道密度来看这两款产品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两款硬盘应该存在不小的差别。一般来说硬盘最外圈由于尺寸更大,因此读取速度可以更快,存放数据可以更多,这样来看IBM其实可能180GXP的单碟容量达到了66GB左右,这样在牺牲外部磁盘存储空间的情况下来获得60GB的容量,不过我们先来看看180GXP同前代产品的对比:
从数据传输率来看两者相差不多,但是从数据请求时间来看已经是大大降低了,我们继续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