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关村已远不是一条中关村大街可以囊括得了的。图为屹立在中关村路口多年的标志性雕塑。晨报记者 蔡代征/摄
近来,中关村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制度创新招来了种种疑惑和质询,“今不如昔”、“创新能力减弱”、“中关村失落”等言论甚嚣尘上。对此,研究中关村问题达11年之久的著名战略咨询机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的市场总监张建宁不以为然。
●中关村正远离技术中心?
解答:技术创新已由外围转向核心
作为高科技园区,中关村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究竟有多强?张建宁给出了一个数字:去年全年中关村企业用于研发支出的总额为173.4亿元,占整个销售总量的4.7%,“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准之一,173.4亿这个数字相当可观,而且4.7%的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4个百分点。”巨额的研发投入成就了中关村数量众多的科技成果。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里的大学、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三大主力军,承担着国家863项目的25%、973项目的36%。而在目前中关村所形成的开放式创新的“新型产学研”机制当中,高科技企业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说中关村创新能力不足毫无依据,实际上,这几年中关村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创新的领域逐渐扩大,已不仅仅限于IT产业。”他说,当然,IT行业仍然是中关村的“主导”行业,占了整个中关村业务量的近五成。
“对IT产业而言,上世纪80年代的创新是外围的、边缘的,仅仅是一些计算机汉化处理,而今天的创新已向计算机核心端发展了。”除了IT技术,中关村企业在通信、生物、新材料、航空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企业生命周期短?
解答:“观其生不忍看其死”不符合市场经济
当谈到“每9分钟中关村有一个企业死掉”的言论时,张建宁说,“他怎么没有看到每5分钟就有一个新企业诞生在中关村呢?有生有死,这才是市场经济。”
张建宁说,中关村近年进行过几次大的制度创新,“在中关村创业的门槛降低了,这就是每年新增企业数目庞大的一个原因,可能也是企业死亡数增加的原因。”张建宁告诉记者,竞争激烈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了竞争,企业才会积极地创新,这也正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观其生不忍看其死,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
中关村企业的死还有一种情况是被收购或兼并。曾经开创了chinaren的周云帆被张建宁当做了一个例证,“他1999年创办chinaren,2001年被搜狐收购,他有了第一桶金后,又出来二次创业成立了空中网,仅两年就在纳斯达克上市了,你能说chinaren的'死'是中关村企业的悲哀吗?正是chinaren的被兼并才有空中网更大的成功。”
喧嚣一时的8848、瀛海威被张建宁看成中国互联网的“先烈”,“它们是死了,可是现在的新浪、搜狐、263不正是踏着它们的足迹成功的吗?'鼓励创新、容忍失败'才是中关村的精神。”
●“草根企业”丧失?
解答:“瞪羚计划”让中小企业实力猛增
中关村初创时,有很多靠“贸工技”起家的“草根企业”成了当时最具活力的力量。批评意见认为,今天的“草根企业”已不再是中关村的主力,无法构成金字塔强大的底端。
对此,张建宁说,今天中关村“草根企业”的经营模式早已突破了一间房、一间店、几个人、几台电脑的“标版”。2002年起,中关村园区管委会设立了一项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瞪羚计划”,这让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发展蒸蒸日上,“有资格获得'瞪羚计划'资助的企业2002年不足1300家,到2004年增长到了1778家,利润总额也从2002年的55亿增长到2004年的144亿,增长了近2倍!”
张建宁说,按规律,企业营业额过亿元后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十几年前,达到这个标准的没几家,而近两年中关村每年新增的过亿的企业都有100家左右。过去的草根企业是四通、联想、方正,现在它们长大了,无数的书生、当当、卓越正如雨后春笋,而这个生力军的数量十分庞大。”
●靠房地产拉动GDP?
解答:商研分区让中关村更多元
中关村大街的高楼大厦如今是鳞次栉比,这也让不少关心中关村的人有了担忧:不搞研发、科技创新,却搞起了商贸、房地产,中关村还是中关村吗?
曾经名噪一时的中关村配套电子市场的地位已被海龙、太平洋、科贸等电子城取代,“买电脑过去是街边店铺,后来搭了个棚子进了市场,再后来改成柜台式,今天已发展成体验式旗舰店、电子城,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市场的需要。购物环境好了,层次提高了有什么不好呢?”
楼盖得漂亮了,租金会不会提高?刚刚初创的中小企业怎么办?张建宁说,无数的孵化器、创业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低廉租金的办公环境,“创业不一定要占据核心区,中关村的范围早已经超出了那条中关村大街,不能总盯着那小小的范围,今天的中关村范围是'一区七园',包括众多专业园、基地,并且每个园区都有各自的分工,有以生物技术为主的,也有信息技术是强项的。'区域分工和专业空间集聚'正是高技术产业的一个特征规律”。
他说,中关村大街上寸土寸金,发展以IT为主的商贸是理所当然的,“这个商贸也是有科技含量的,以卖高科技产品为主,跟王府井当然不一样。”
他认为,被“中关村迷雾”困扰的人大部分都不了解真实的情况,另外就是犯了简单地拿中关村大街来等同于整个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同于整个中关村高技术产业的错误,“迷雾?为什么会有迷雾?因为你不熟悉,不了解,更无法理解,有机会最好走一走、看一看,转过了整个中关村科技园区,迷雾就散了。”
名词解释:“瞪羚计划”
“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业界通常将高成长中小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企业”。中关村拥有一大批“瞪羚企业”,但这批企业的发展资金匮乏,融资渠道十分狭窄。中关村制定“瞪羚计划”就是为这样的企业提供融资解决方案。
“瞪羚计划”的设计原理是:将信用评价、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担保贷款业务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政府引导和推动,凝聚金融资源,构建高效、低成本的担保贷款通道。据推算,“瞪羚计划”大约每年可帮助园区企业解决超过五十亿元的流动资金贷款。
计划的担保贷款额度分为三个层次,两千万到五千万的企业,最高担保贷款上限为一千万;五千万到一亿的企业,最高担保贷款额度为两千万;一亿到五亿的企业,最高担保贷款上限为三千万。对这些守信用的企业,担保公司将缩短审批时间,简化反担保措施;银行实行见保即贷,利率不上浮;中关村园区管委会还将给予百分之二十的贴息。
晨报记者 王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