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意见反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首页 - 产品 - 导购 - 新闻 - 商城 - 商情 - 二手 - 厂商专区 - Internet服务 - 论坛  
  新闻首页   |   业界动态   |   通讯天地   |   企业动态  |   软件新闻
  当前日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正文              查看全部业界动态文章
Google落地上海 传搜狐前COO古永锵将主政

2005-04-27 13:16:51    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图为搜狐公司前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古永锵(新浪科技配图)

  本报记者 师琰 徐继业 上海报道

  上海长乐路989号,世纪商贸广场,这座新落成的甲级商务楼汇聚了WPP旗下奥美集团、HomeDepot、联邦快递等诸多世界知名企业。然而,就在近期,一支神秘的团队悄然进入,出手阔绰地一举租下了第20层整层办公楼。

  这就是Google!与在互联网界和华尔街的高调与不羁不同,全球互联网搜索巨头Google却以一种隐蔽得近乎神秘的姿态正式进入了中国。

  而坊间盛传,即将主政Google中国的是一位互联网界的名人,原搜狐公司(Nasdaq:SOHU)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古永锵。2005年3月31日,古正式从搜狐离职。

  探访Google

  在世纪商贸广场大堂的接待台,并没有Google公司的标志。询问接待台的服务员小姐,她们对有“Google”这么一家公司入驻自己的写字楼毫不知情。

  电梯上到20楼,一间装潢气派的公司占据了整个楼层,三三两两的员工偶尔在过道出现一下,随即隐没在深深的办公区里,其中也包括外国员工。尽管显得冷清,但跟其他公司最大的区别是,这家公司的前台布置上没有任何显示公司名称和标志的迹象。

  “请问是Google吗?”记者径直问前台。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记者继续询问这是否Google中国的分公司。“是上海办事处。”前台小姐看了一眼记者,犹疑地问道,“请问找谁?”当记者亮明身份后,前台却谢绝了记者与办事处负责人联系的要求,甚至连总机号码都不愿再继续透露。

  即便用Google搜索,在Google收藏的浩若烟海的网页和信息中,看不到任何有关Google在中国开设分公司或办事处的信息。这家在互联网搜索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公司,纳斯达克市场上的桀骜不驯者,似乎刻意逃离人们的视线在进入中国问题上。

  据知情人士透露,Google尽管在世纪商贸广场占有整个楼层的办公面积,但实际员工并不多,只有寥寥数十人,而且经常出差,“从目前来看,Google的办事处人员和运作还没有完全设置好”。

  至于传言的Google中国掌舵者古永锵,由于其暂时在南非休假,手机关机,本报无法向古本人求证。而本报记者亦曾发送电子邮件给Google公司负责媒体事务的David Krane和Steve Langdon,但截止到本报26日截稿时尚未得到正式回复。

  不过,26日中午,本报记者从一位非常接近古永锵的人士处得到证实,Google方面非常属意古永锵赴任。对于Google中国的分支机构情况,该人士表示:“现在应该还没有完成公司注册吧,古总目前还在国外,一切应该要等到他回来。”

  真假Google

  事实上,早在2000年9月,Google就针对华文世界庞大的互联网用户推出了中文搜索服务。但是,或者是疲于应付美国市场Yahoo!等门户网站对Google的排挤,或者是缺乏对中国互联网用户发展潜力的洞察,中国市场的商业潜力和商业开发一直没有引起Google管理层足够的重视。

  反观Google的主要竞争对手,如百度,虽然向公众推出中文服务比Google晚了差不多整一年,但由于专注中国市场和中文搜索,短短时间就超越Google,成为中文领域互联网搜索第一名牌。

  2004年3月,互联网调查公司艾瑞咨询数据显示,百度用了4年时间,占据了中文搜索引擎市场48.5%的份额,而第二名Google仅为19.8%。

  “Google中文服务此前的大多数商业活动都是‘被动’的。”艾瑞咨询总经理杨伟庆说。

  杨伟庆介绍,这种“被动”表现在,虽然此前Google在中国没有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但由于互联网搜索的兴起和流行,搜索引擎广告也繁荣起来。这样,国内就冒出一批所谓Google的“代理商”,“他们并不需要Google特别的授权,就可以通过在美国Google网站上为客户进行简单注册和缴费,为客户代理在Google中文搜索的页面右侧关键字广告业务”。

  另一方面,由于Google并没有系统地在中国发展代理商体系,对中国业务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因而这批Google业务的“自发推动者”被中国竞争对手斥为“假代理商”;客观上,这些“代理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范,收费标准不一,也在中国市场相当程度上影响了Google的声誉。

  业界人士称,早先这些零星的服务为Google带来了收益,但也给Google自身带来了麻烦。比如,由于Google对中国的业务是直接通过互联网在美国展开,因而规避了向中国政府纳税。“Google一旦正式在中国注册,开立办事处后,这些先前税收方面的‘灰幕’,随时都可能成为引爆Google业务危机的炸弹。”业界人士分析,“这或许是Google成立中国办事处后不得不仔细考虑、谨慎行事的深层次原因。”

  2003年11月底,为使上述右侧关键字广告业务更加透明,Google在其中文服务网站上首次推出了“Google AdWords”服务,使中国企业客户能够更加方便与其直接联系。据估计,“Google AdWords,2004年在中国拿走的右侧关键字广告费用达到3000万元。”

  Google有所不能?

  Google上海办事处的成立,则标志着其在中国业务的开拓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业界普遍认为,良好的品牌和直接移植国际先进技术将构成Google业务发展最强大的动力,但国内残酷的竞争环境依然不容小觑。

  2004年10月,Google推出了比“AdWords”更为先进,技术也更复杂的“Adsense”广告模式,期望以会员的形式来吸引更多的网站广告发布平台加盟Google。但很快,百度就在中国推出了自己的“AdSense”广告服务。百度、3721等国内搜索引擎公司在广告业务方面甚至走得更为激进,除了网页右侧的关键字空间,他们推出的竞价排名模式也尝试在网页左侧给予客户更多的广告机会。

  至于网站的推广方面,3721和百度已经发展了庞大的代理商体系,在争夺广告客户资源方面早已接近赤身肉搏。习惯了在欧美规范市场上运作的Google能多快融入即将到来的互联网搜索中国业务之争?

  “Google进中国,技术、品牌、口碑都不是问题,关键是本地化运作能力。”雅虎中国总裁周鸿祎说,“Google现在意气风发,在中国市场还没摔过跟头,不一定会对本地化的问题给予足够重视。这种本地化不单只是本地化服务、本地化管理,也包括本地化合作观念。”

  “百度之所以在中国只用4年就超过Google,不是靠技术,而是靠比它更了解中国市场习惯、更精细的本地化运作。”周鸿祎说。在他看来,百度的技术跟Google虽不在一个量级,但在Google未能注意的一些细节上,百度做得更好,因此赢得市场。

  就在上个月,MSN的4位全球高层均前来中国,意图在今年进入中国搜索市场。对于即将到来的搜索市场群雄纷争,周鸿祎认为对雅虎影响不大。“雅虎当初用了4年才适应,Google最快也要用两年。”周鸿祎说,“在中国市场,不管Google或微软,他们需要时间交更多学费。”

  此外,业界还有担心,作为百度的策略投资者,当前百度正处于奔赴纳斯达克上市的关键时刻,Google此时大举进入中国是否还有别的深意?

  百度副总裁梁东对此表示,Google尽管是百度的战略投资者,但是所占比例不大,也并未参加到百度的管理运作中来。中国搜索市场还不成熟,Google的进入能教育整个市场,当市场蛋糕做的更大时,百度也将成为最先的受益者。

  百度COO朱洪波则称,“不排除双方有进一步合作的可能。”

  (本报记者侯继勇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 蛛蛛】
 
评论】 【收藏】 【订阅新闻邮件】 【推荐】 【  】 【打印】 【关闭】 【至顶
 相关文章
  • Google开始招聘临时员工 变相削减员工支出
  • Google再曝新版设计 标签页方式显示搜索结果
  • 美刊称Google股价将跌50% 广告系统存漏洞
  • Google发布新版桌面搜索 引发隐私保护忧虑
  • 宝马德国网站违背搜索原则遭Google封杀
  • 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称程序员能干一辈子

  •  用户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匿名发表
    电子邮件: 把回帖email给我
    标题:

    注意事项

     1.请您对您的言行负责,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
     2.禁止利用本论坛发表危害国家或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
     3.本论坛保留删除违规留言权利
     4.本栏目中的言论若违反规定而受到法律追究者,责任自负,与本网站无关
  • 富人榜上的山西人—百度CEO李彦宏的创业之路
  • 40家品牌电脑销声匿迹 用户售后服务成问题
  • 传卓越网旧将陈年即将离职 正草拟官方消息
  • 网游暴利吸引史玉柱杀进 业界称其成功并非易事
  • 张朝阳回应品牌战略质疑 称搜狐没有被抛弃
  • 微软改变对同性恋的支持立场在美掀起轩然大波
  • 英国最新研究:发短信收邮件比吸大麻更伤智商
  • 查询:
    | 关于我们 | 站点导航 | 投稿指南 | 诚邀加盟 | 客户服务 | 新闻邮件 |
    (C)2003-2004 MyPrice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