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怡阳光之死
区区几十万元的资金缺口,就能逼迫一家中关村企业关张倒闭。
9月下旬,知情人士报料称,北京中怡阳光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高层人员“人间蒸发”了。这也是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中关村连续倒闭的第4家公司。据了解,4家公司涉及的负债金额高达上亿元。
成立于2000年的中怡阳光,主要代理惠普服务器、打印机以及富可视、明基等多个知名品牌的投影机产品。此前,该公司曾传出试图拿下如日中天的数码厂商华旗资讯华北总代理的消息。
但自2004年6月以来,由于负债近百万,中怡阳光无力正常周转,公司总经理王晗甚至“不辞而别”。此外,该公司位于海淀区万泉河路68号紫荆庄园7号楼406室的办公设备和剩余库存也被其偷偷运走。知情者称,中怡阳光租赁的办公室为三室一厅商住两用房,中间隔了一个房东,因此物业公司管得也相对松懈,加上无人报案,也没引起警方的注意,该公司“搬迁”得以顺利进行,从此在中关村销声匿迹。
9月27日,本报记者致电曾在中怡阳光工作过的员工胡薇小姐。胡向记者表示,中怡阳光的确出了问题,老板也已经跑了。但她拒绝向记者透露更多消息。不过,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该公司再有几十万元的资金支撑,就不会走到今天倒闭的地步。但苦于求贷无门,中怡阳光只能以“人间蒸发”方式了结短短3年的生命。
在此之前,佳企天创技术有限公司倒闭,总经理梁戎不知去向,涉及被骗公司不下十几家,被中关村人称为“第二起仪科惠光案”。
遭受劫难的不仅仅是处于流通渠道的经销商,在今年暑促激战正酣的时候,中关村还少了许多“京牌电脑”的身影。8月底和9月初,已经营了近十年,并被多次评选为“中关村10大知名品牌电脑”的北京中关村品牌电脑恒生和超群两大公司董事长先后失踪,而公司则拖欠了经销商货款、员工工资、广告费等巨额钱款。
如今,在被称之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众多中小IT企业正在经受着“三年之痒”和“十年之痒”。调查显示,中关村的IT企业生命周期非常短,在1~5年之间大概有20%~30%的初创企业会倒闭,5年以上的企业一般都是能够立得住的企业了。
而当众人把这些企业的死亡原因归结到中关村IT公司的经营模式、信用管理制度以及渠道历史遗留问题时,很多人却忽略了它们遭遇的另一个致命难题,那就是没有合适的融资途径。
中关村融资困局
对于北京中怡阳光因资金短缺而倒闭的新闻,很多中关村的经销商并不惊奇,甚至习以为常。
“在中关村做公司,如果仅仅投资100多万元,就跟打水漂一样。每年中关村因为资金问题倒闭的企业不会少于20家吧。”北京天晴科技公司的总经理陈雷反问记者。
实际上,陈雷的天晴公司现在每年店面租金就得100多万元,再加上50多名员工的工资和公司的运营成本,陈雷有时感到压力非常大。“中关村现在很多中小IT企业都干不动了,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一个公司没有规模,或前期没有资金积累的话,现在很不容易活。”陈说。
对天晴这样的公司,现在还无法要求下级经销商“现款现结”,因为公司还不够强势,经营的产品也不是独家。“刚开始做公司的时候,我提货不用现金;现在我到厂商那里提货都是现金,但经销商从我这里提货是不交钱的,他们卖了才和我结算,所以,我的资金压力还是很大。”陈雷说。
尽管风险不断的增加,但除了抱怨,陈雷也似乎只能继续采用中关村一些习以为常的游戏规则,比如以货抵货、扎货、账期等等。
不过,最近由于中关村倒闭的公司逐渐增加,陈雷也不得不加强对公司财务的控制,“我只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钱包安全运转,现在在中关村大部分IT企业基本上求贷无门,甚至恒生、超群这样的公司也很难在银行融到资金,如果资金链一旦断裂,很难起死回生。”
对于中关村的绝大部分公司而言,有朝一日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在银行贷款、或者使公司上市到股市融资是他们最大的梦想。但这样的梦想似乎遥不可及。
北京三星龙基启业数码科技公司不透露姓名的高层就认为,目前中关村众多的中小IT企业资金实力不大,一般注册资金在30万~50万元之间,更多的是一些“柜台型”公司,这些占据了中关村企业数量近90%的公司对中关村的IT产品流通起到巨大作用。但发展壮大的是少数,大部分公司因为不能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更谈不上什么核心竞争力。
“尽管目前中关村企业有一套资金支持系统,但效果甚微,主要还是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
资金流向了地产?
不断上升的办公成本和交通成本,使越来越多的中关村中小IT企业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神州数码的一位高层就曾经算过一笔账,清华科技园区的房租价格比东方广场都贵,在中关村西区的开发中,土地价格每平方米需要3000元,等建好了写字楼得1万元1平方米。一个小公司进入中关村创业,如果买100平方米的房子,至少就要先拿出100万元。
记者得到的数据也显示,2001年用于中关村建设的高达100亿的投入中,绝大多数都流向了“基础建设与硬件改善”。而2002年上半年,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基金投入仅为1.6亿元左右。
研究中关村多年的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说,中关村自从1999年开始大量建写字楼后,就把吸引世界500强作为主要的目标,中关村现在确确实实逐渐地忽视了中小IT企业,偏离了它发展的初衷。
与此同时,即使是中关村给予部分中小IT企业的一些资金优惠政策也正在被精明的商人们变相利用。
“‘披着软件企业的外衣做地产生意’的公司比比皆是。”IT评论家方兴东在他新近出版的《中关村失落》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把房地产称为中关村IT企业长远发展的票房毒药。
“科技中关村好像就要变成地产的中关村了。”日前,一个由于无力承担高昂的经营费用而不得不迁离中关村的“村里人”如此感慨,“地产商人与其盖那么多卖不出去的豪华写字楼,还不如拿些出来扶持一些真正有研发能力却苦于没钱发展的中小IT企业。”
谁为他们“输血”?
9月26日,中关村海淀园区管委会出台了20项扶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并设立1亿元资金作为对企业的直接资助。
“这些政策都是为了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中关村,直接对企业进行资金上的帮助,专门设立的1亿元的资金是数额最多的一次。”中关村管委会表示。
据记者了解,在这20项优惠政策中,有15项涉及对企业资金上的直接资助。如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在海淀创业,可一次性得到30万元的创业资助;对于申请管理咨询的企业,政府将给予不超过咨询费用50%的补贴,最高可达10万元;对符合条件和支持原则的企业,在购置、租赁生产办公用房用于科技项目开发或生产时,政府给予部分资金支持,金额不超过1000元/平方米,面积不超过2000平方米;企业科技开发、新建产业项目、技改项目等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的,政府将给予贷款贴息,贴息比例最高不超过利息的50%,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贴息限额100万元等。
在此之前,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还推出了一项被命名为“瞪羚计划”的政策。该计划旨在改善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环境--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业界通常将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企业”。
据悉,“瞪羚计划”的出发点是,将信用评价、信用激励及约束机制与担保贷款业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凝聚金融资源,构建高效、低成本的担保贷款通道。据测算,“瞪羚计划”每年可以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瞪羚企业”带来50多亿元的流动资金。
不过,中关村的中小IT企业要从这些机构中获得贷款和融资,相对来说也比较困难。“我们需要融资的数额不多,也就区区300万元。可是我们尝试了各种办法,譬如找中关村担保公司进行担保贷款,还有尝试项目贷款,但是依然没有着落。”北京仁德胜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抱怨说。
但对大部分中关村的中小IT企业而言,如果要获得贷款,不但要提供抵押物以外,其贷款的费用也便宜不了多少,而且从准备材料到申报,担保公司和银行的人都会来公司调查,手续极其烦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说,“当前,中关村企业遇到的融资困局,凸显出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很多融资难不能靠市场来解决,需要政府提供一些特殊的支持手段。”
张承惠认为,政府应当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譬如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服务,提供一些贷款方面、执行方面等各种各样的服务,政府可以作为一个非盈利中介机构来做。
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强调,“中关村今天出现的融资困局不是单独现象,目前在全国各地的中小IT企业都在遭遇着同样的磨难。因此,应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在这里面发挥作用。因为老百姓和投资家应该有很多钱想投资到中关村,但这块缺乏有效的途径,因此各方应该尽快打通他们的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