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P将告别幸福时光 |
|
2004-03-01 10:07:21
资料来源:IT时代周刊 |
2003年底,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鲁向东透露: 2003年中国移动短信高达1700亿条。现这一数据已得到证实。有机构预测,2004年中国整个短信的市场将达到300亿元左右。
市场份额的巨增,SP的日子应该越来越滋润,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许多SP都跑来向记者吐苦水,抱怨市场竞争的激烈。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惨淡,还是SP们在假装哭穷?
激烈的竞争
短信业务在中国开始于2000年,之后就呈几何级数增长。有数字显示,2000年,中国短信量是10亿余条;2001年是189亿条;2002年全年达到爆炸性的900亿条;2003年高达1700亿条左右。
按照每条0.1元计算,2002年就意味着短信业务有90亿元收入,而这还没包括以短信方式下载更高资费的铃声、笑话、图像等增值业务的收入。
所以中国几大门户网站光靠短信就成了纳斯达克最牛的股票,也让中国两大移动运营商成了众多投资者追捧的对象。当然最得利的还是那些SP们,都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如广州鹰泰科技公司就搬进了广州最贵的写字楼——中信广场。
鲁向东在2002年上半年曾向媒体透露,目前与中国移动签约合作的SP已经有300多家,其中已成规模的SP仅有15个,占签约总数的4%,而他们的收入却占到总收入的80%。
资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趋利性。高额的利润,必然刺激投资者的欲望。
知名经济学专家向《IT时代周刊》表示,短信市场没有太高的市场壁垒。因为短信市场刚刚发展起来,做SP的企业也没积累太多的行业经验,后来者与先入者的起跑线相隔并不大。它们的营销推广模式严重趋同,都只是象征性投入一些预算探探路,更多的还是依托于运营商品牌的定向营销及基于双赢的媒体互动合作营销,所以消费者对任何SP都没有所谓的品牌忠诚度。
而且,做SP的资本投入也不大,只需要买一台服务器、交换机,装一个宽带,再找几个人,一个SP公司就可以运作了。去年的SP论坛上就广为流传着一个《我是怎么用几万块做个SP公司并赢利的?》故事,更证明了SP市场的资本壁垒低。
因为SP市场门槛很低,所以大量的资本涌向了短信市场。仅以广东省移动为例,2002年6月~2003年6月这短短一年的时间,就产生了200多家SP。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3年底,我国SP约2000多家,且仍保持持续增长。
越来越多的SP的进入让许多业内人士都在怀疑这个产业将会很快饱和。投资者的增多,必然导致竞争的激烈,这就会带来整个行业利润的下降,企业利润自然也会跟着下降。广州鹰泰科技的戴小姐也很无奈地向《IT时代周刊》表示,现在做短信真的越来越艰难了,不可能再出现以前那种轻轻松松大把赚钱的妙事了。
目前,短信市场结构已经基本稳定,产业与行业呈现整合趋势,新进入者的成功机会不是很大,要活得很好也不太容易。有资料统计,在全国范围内,2003年收入较稳定,并且在市场上能够保持活跃状态的SP不足500家。月收入能超过千万元人民币的仍然只有5家,超过300万的只有10家左右,月收入能够稳定在100万以上的也只有几十家。
从SP的增长速度来看,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当年互联网抢滩的影子。当这么多人有准备或无准备地拥上滩头时,注定会有人在竞争中倒下。
移动运营商发力
中国短信市场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巨大发展,移动运营商当然是最大的功臣。
早在1994年,短信功能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移动的GSM网络中,但在2000年之前,短信业务几乎是无人使用。到2000年11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移动梦网之后,短信市场才开始爆发。可以说没有移动运营商对短信服务的规划和业务开发,就不会有SP的幸福时光。
既然移动运营商为SP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当然要与SP一起有福同享,中国移动与SP通常都是按15∶85的比例分成。
本来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可惜好景不常在。
随着SP数量的暴增,问题也随之出现。部分SP们急于“发财”,各种侵犯用户权益的手段层出不穷。如乱提价、乱收费、乱发广告信息,给用户退订短信业务设置门槛,计费不准确,部分SP业务设置收费陷阱等。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一些网站会主动向用户发送此类信息,用户莫名其妙地就被扣费,或者申请某项功能后却无法退订。
还有一度泛滥成灾的“短信联盟”。所谓“联盟”,也就是一些不具备经营增值业务资格的小网站,借助大门户网站的渠道,提供互联网内容,而以手机短信作为支付结算的平台。这些内容中,不乏黄色与暴力的成分,成为互联网盈利的灰色地带。
更有甚者,把总部设在北京,却将客户服务中心放在广州或上海,当消费者想打电话取消某些定制服务时,要么占线,要么用对方听不懂的方言交流,总之,消费者最好能知难而退,如能多赚一天钱就多赚一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