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闪电般的并购速度结束2003年之后,搜狐在2004年终于遭遇到了第一股抵抗的寒流。上周日,国内某著名IT论坛里传出了“17173原班人马在福州另起炉灶,用搜狐的钱做另一家公司”的消息,还贴出了名为“大业流通”的该新网站的ICP经营许可证为证。在那张许可证的法人代表一栏里,记者赫然看到了网龙董事长、17173网站创始人刘德建的名字。
虽然一段时间之后有关该主题的讨论已经被删除,但是消息还是不胫而走,业界哗然。
解释
截止发稿时,记者未能联系上搜狐CEO张朝阳,而搜狐方面也一直未对此事作出任何官方的表态。只是从某搜狐中层处了解到,事实并未如网上流传的那样严重。
该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层表示,一来“大业流通”和17173.com所经营的并非同类的业务,至少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双方之间并不会产生直接的业务层面冲突;二来“17173大部分骨干力量仍旧在维持着17173的日常更新和运营,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人才流失’,刘总创办新公司完全可以理解为个人行为”;其三本次离开17173创办新公司的人员中大部分是原17173网吧联盟的团队,在并购的时候搜狐高层在经过分析后,认为这部分业务投入大、见效慢、管理成本高,与搜狐并购后组建“门户矩阵”的方向并不一致,因此主动放弃了这部分业务。
按照“拿来主义”的原则,这样的解释的确有一定道理。但业内还存在另外的一种声音,认为搜狐所放弃的才是真正值得保留的东西,而留下的则是糟粕。原因在于“现在还留在搜狐的原17173员工中,更多是负责信息整理和发布的编辑,这部分力量对搜狐来说成本极低;而原来在游戏广告市场和网吧市场的广告营销等方面拥有大量宝贵经验的营销团队如今则基本跟随刘德建去了新的公司。而搜狐之所以并购17173,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希望通过17173在游戏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帮助自己在网络广告方面有所作为。”
轮回?
早在去年搜狐宣布并购17173的时候,业内对于搜狐“不买人才”的做法便颇有微辞。当时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便在报道中提出,虽然17173总监戴宗建一再向媒体强调“不是出于套现企图”,但搜狐如何保证原17173的骨干力量不另起炉灶,给搜狐留下一个空壳将是很微妙的问题。
一语成谶。而更让人无奈的是,这样的故事已经是第二次在搜狐身上发生了。数年前,搜狐并购Chinaren.com,将当时红透半边天的校友录纳入囊中。虽然一直到今天,一直没有迹象表明搜狐在校友录方面“吃亏”,但人才流失却已是不争的事实。陈一舟的邀发短信目前具体情况如何虽然很少被人关注,但周云帆和杨宁的空中网做得如何却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有业内人士笑称,空中网今年在NADAQ上市之后,恐怕股价并不会比搜狐低多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几年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搜狐仿佛又在经历同样的一次轮回。虽然“大业流通”目前还只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但卓越、云网已经用数据证明了虚拟点卡销售这种模式存在的合理性,甚至还有业内人士把这种不通过实物销售进行的交易比喻成了“渠道的杀手”。一段时间之后,大业流通究竟能做到什么样的局面,恐怕连张朝阳自己都不愿意去面对———因为这对一直号称“B2C领域内强有力竞争者”的搜狐商城来说,很容易构成一种讽刺。
注定?
或许“大业流通”之于搜狐来说的确只是一次偶然。但却不能不承认,连续两次的并购之后人才流失多少更像是一种注定的无奈。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虽然只是个幌子,但却说出了一个最朴实的真理,企业竞争到最终只能是人才的竞争。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搜狐对Chinaren和17173的并购都没能发挥最大的能量。
这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了搜狐在企业结构和管理模式方面的弱点。“留不住人才”是搜狐在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从当初的“Chinaren三杰”到冯珏都多次证明了这一点。“张朝阳是一个非常优秀的CEO,但搜狐的管理团队却不是一支最优秀的管理团队。”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高层表示,“张朝阳事必躬亲的行事作风从某种层面上造成了公司一人独断的局面。副总裁级别的高管大多只能负责一个层面或一条业务线的业务,相当于高级项目经理,这不是最合理的管理模式。”
诚然,拿搜狐和新浪做个对比的话我们能很容易地感觉到,“副总裁”的含金量比新浪要低很多。要指望凭借这样的职务留住陈一舟、周云帆这样的人才,多少有点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