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 |
|
2006-11-01 09:00:56 |
|
作者 |
|
英宁 |
|
|
|
随着南京电信宽带按流量计费方案近日正式实施,引发了 一场席卷全国的宽带如何计费引发的大讨论,由于宽带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这一国内固网宽带运营商首次公开实行的计费新方式引发了大众的争论,尽管这种方案仅仅在六朝古都实行,且距离我们彼此依然遥远,但毕竟带给了我们新的选择憧憬,那就是宽带看来也可以除了包月还可以像水电一样计量收费,每一个网民的心中都可以打一个小算盘,比较一下如何合算。
不过宽带按流量计费并不是什么新观点。2003年12月6日英年早逝的台湾慈善家、前台湾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温世仁,在他去世两年前的2001年12月写就的《面对托夫勒:未来学家眼中的未来新世界》一书里,首次提出了这个新的理念,那就是未来网络按流量收费。这位一直未来学家托夫勒的追随者提出的这种预测在当年的上网拨号时代让网民无法想像也无法理解,不过今天却令我们不得不佩服温的远见卓识。
正式实施宽带按流量计费方案的南京电信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上海铁通早在2005年初就将“流量计费”方式作为该公司的宽带上网业务的资费方案之一,但实行一年多的时间几乎没有用户申办该资费方案。而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所推出的无线上网业务,也均采用“流量计费”的资费方案。以中国移动GPRS的100元套餐为例,每月100元可使用的流量为800MB,超出部分的流量费按0.01元/KB来收取。
对于早已存在的“流量计费”方案,为何会在日前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呢?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运营商的“流量计费”,目的之一是为了限制BT下载,解决“宽带不宽”的网络拥塞问题。也恰恰是把“流量计费”与“限制BT下载”关联起来,才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各方说东道西,公婆相争,尤其BT的粉丝更是不满。
作为目前网络世界最为风靡的多点共享协议软件,BT忠实地执行着P2P世界的特殊游戏规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它的传输方式有点类似传销,多个终端电脑把一个文件分割为不同部分,然后互为“种子”,互相下载,这样“种子”越多,可供下载的地方就越多,速度会越快。在目前宽带以包月计费为主的情况下,BT是广大网友比较流行用的下载工具,用于下载音乐、电影等。如果未来的包月计费为“流量计费”所取代,BT下载就需要付出超常代价。对于BT网友来说,人人为我尚可,但如果就此需要高消费的确是难以接受。
然而基于P2P技术的下载应用无限制吞噬带宽,使原本就不堪重负的互联网进一步拥塞,BT、EDonkey等下载工具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互联网运营商的极大恐慌。
南京电信网络系统去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南京电信家庭宽带用户流量最大的前10%的LAN用户的上网流量占LAN用户总流量的66.47%;当月宽带用户的平均流量为8G,而流量最大的LAN用户当月流量达2651G。另据2005年中国联通对自己网络所做的监测,P2P的实际流量在整个网络中应该已经超过了30%。
如何应对无限制吞噬带宽的P2P类下载业务,令运营商面临两难的选择,是封堵P2P下载应用还是改变包月收费模式为流量收费?是劣化P2P下载应用服务质量还是继续扩容? 可喜的是,拥有相当用户的南京电信敢于尝试这种新的宽带计费方式,说明尽管增量不增收也始终没有让固话运营商放弃业务创新。
而统计资料也显示,用户使用Web浏览时,使用的带宽大概是10 kbit/s以内;使用普通下载业务时,由于服务器性能瓶颈的问题,通常在100 kbit/s左右;当使用P2P下载应用时,一般情况下使用几百kbit/s,甚至有可能几Mbit/s、几十Mbit/s的带宽。电信企业最初针对浏览和普通下载所规划的接入网/骨干网带宽的收敛比显然不能支撑P2P类下载应用出现后的情况。
电信运营商解决这些问题的选择仅有三项:一是改变资费抑制带宽消费,二是改造扩容互联网汇聚层和骨干层,三是限制特定消耗带宽的应用。运营商可以控制限制甚至封杀P2P下载应用的带宽,不过这样会影响部分用户的既得利益,即使是非P2P用户也会因为电信企业打破互联网平等自由的潜规则而不满,2004年厦门长城宽带被用户一纸诉状告上法庭,其“罪名”正是对BT端口的限速和封堵违反了当时签订的固定速率包月合同。
当前中国主流的运营互联网由电信运营商建设全国范围骨干网,如果没有以P2P为代表的Web2.0技术的出现,作为国家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中国互联网建设和运营模式基本上能满足宽带用户的需求,但现在是不需要假设,而是需要解决问题。
目前,运营商宽带网在接入网出口、骨干网、互联互通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当前中国互联网建设中网络结构不尽合理,接入带宽收敛比过大,网络不能满足P2P类业务出现以后的带宽需求。当前由于接入网存在瓶颈,骨干网带宽还基本能满足业务需求。当接入网出口带宽提高以后,骨干网有可能无法满足P2P等业务出现后大量增长的带宽需求。
在P2P下载业务长时间在线并且尽量多占用带宽的条件下,接入网带宽收敛比无法满足需求,影响大量其他实时交互业务。 而运营商在互联互通上服务质量不容乐观。运营商网内时延和丢包率与跨网时延和丢包率差别很大,互联互通链路上的带宽利用率经常超过90%。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当前互联网的运营模式不利于提高电信运营商网络建设的积极性。四是运营模式问题。电信运营商主要收入来源于用户的接入费用,大量与内容相关的收入属于ICP或者增值业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只相当于一个管道提供商,电信运营商扩建网络只能为ICP以及增值业务提供者获取更大的利润创造条件,在此情况下,让骨干网基本垄断、互联互通困难的条件下的运营商积极改造网络只能是用户的一厢情愿。
当前的互联网主体由电信运营商主导,电信企业拥有网络(骨干网和接入网),但不是拥有互联网,大多数个人用户通过电信运营商建设的接入网接入,企业用户通过专线接入电信运营商,用户从互联网的主人变成了电信企业的用户。运营商有网络建设运营和维护网络安全的义务,但是没有提供所有内容或者创新业务的能力。
BT引发的问题表明,技术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互联网带宽不足,这颠覆了以前业界总认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带宽够用了,而且还存在浪费,然而一旦类似像BT这种在互联网上进行大容量文件传输的技术一出现,立即让目前的带宽网络显得难以为续,现实迫切需要运营商对互联网进行新的投资和扩容,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也有很多使用BT的宽带用户提议运营商增加带宽是解决问题最理想的办法,但是对于运营商来说,带宽的增加无疑会带来成本的提高,这是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承受的。而且虽然各个运营商每年在网络设备上都会投入巨资,但如果越来越多的BT用户长时间挂在网上,使得宽带设备处于长时间的接连状态。就目前的网络基础环境而言,一旦使用BT的用户和流量超过某个限度,网络设备就有可能瘫痪。但钱从何来,目前举步唯艰的固话运营商再投巨资改宽带造网络不仅力不从心,更重要的是缺乏动力。
虽然运营商正试图通过互联网增值业务来获取更多的收入,但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原因至今大多数没有成功,因为运营商除了在网络上设置歧视性政策以外没有更大的优势。而且如果BT类业务的流量占据了超过40%的网络带宽,影响了其他业务的服务质量,更可怕的是无论运营商如何扩容,带宽似乎永远不够,运营商之间互联带宽加倍后会在短短的几周内被占满。
宽带按流量计费则是运营商在此情况下最好的一种选择。因为这仅仅是一种资费方式的改变,运营商通过规范单个用户滥用宽带的行为,从而提高绝大多数用户的宽带通信质量和互联网整体使用价值,进行统一流量管理。运营商也应该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对资费模式做调整,无论计时还是计量,只要能够提供用户符合其需求的价格和服务即可,这也是同样需要盈利的企业的权利。
宽带按流量计费的方式在国际上比较普遍的,英国电信、澳大利亚电信等主要都采取了这种方式,但这个转变可能在那些已经享受惯了“免费大餐”的BT用户处遭到比较大的抵制,然而这些人毕竟只占用户群的10%,如果新的方式能让90%的用户在网上快乐冲浪,实应推广。
|
|
|